在日前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发布了《第三人生:新生命周期涌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呈“年轻化”趋势,众多具有活力的“新老人”可以开启自己的“第三人生”,在新生命阶段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这一点离不开公正、包容的老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持续投入。


老年人在西安市未央区凤凰城社区养老服务站上手鼓课。新华社发

报告:中国老人“年轻化”,第三人生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报告介绍,老年期的“第三人生”是有别于未成年期“第一人生”和中青年期“第二人生”的全新生命阶段。处于此阶段的老年人不仅有多年积累的财富和经验,还有深度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需求。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并不是“衰老化”,反而是老人“年轻化”。即80岁以下低龄老人和基本健康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5%;以“60后”为代表的新老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期望更丰富;老年人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报告认为,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健康状况的进步,第三人生短则二十年,与未成年期相当;长则三四十年,与中青年期相当。对越来越多的人而言,老龄期将超过少儿期和中青年期,在整个人生阶段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报告认为,第三人生理念是积极老龄观的具体体现,鼓励老年人在保持健康、获得充分保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经验。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老年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

报告还强调,第三人生不是简单地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也不是对生命阶段的重新划分,而是打破了既有的由学习、工作、退休依次构成的“三段式”人生格局,强调学习不仅限于未成年人,工作不仅限于成年人,老年人可以摆脱年龄限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愿望,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一个有进步、有作为、有快乐的老年生活。


2024年10月11日,老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举办的“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中表演节目。 新华社发

“应确保老年人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利”

具体来看,报告列举了第三人生的多种“打开方式”。“延续型第三人生”,即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岗位后,继续延续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某种形式继续发挥这些优势,为社会或个人带来积极影响。这种类型的第三人生强调了老年人在保持与以前活动形态一致的生活中的价值和满足感。

“学习型第三人生”,即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岗位后,仍然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类型的第三人生强调了老年人通过学习,重新获得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集体型第三人生”,即老年人在集体的组织下,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和满足感。这种类型的第三人生强调了社会组织以其灵活性和专业性,组织老年人互为补充和支持,共同实现社会价值。

报告表示,老年人主要活动于社区,普遍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依赖感。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不仅失去了工作的内容,更失去了工作的形式,进而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失去了人生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实现第三人生,社区不仅要帮老人找到了要做的“事”,更找到了做事的“场所”、做事的“对象”和做事的“伙伴”。同时,这也有助于社区成为联系民众,实现社会互助的有机共同体。

此外,报告认为第三人生的“舞台”还可以扩展到工作和日常居住地点之外更广阔的场所。这需要我们关注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和差异,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等,以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益。

报告表示,实现第三人生离不开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同时,我们还需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推动更加公正、包容的老龄社会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