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西南一隅,有一处神奇的水利工程,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这就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图由四川水利厅提供)


穿越千年的水利奇迹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在玉磊山西侧,乘势利导、巧借天工,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开凿了宝瓶口,用当地的竹、木、卵石等简易材料建造了分水鱼嘴、飞沙堰等设施,巧妙地利用宝瓶口与下游成都之间的地势差,达到自流灌溉万亩良田的目的。

从此,成都被誉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李冰父子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布局合理、效益显著,也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被盛赞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当无数伟大的建筑在历史的洪流中或湮灭、或残缺时,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傲然挺立,持续润泽着成都平原的广袤大地,孕育着天府之国的繁荣昌盛。


都江堰宝瓶口(供图/四川水利厅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那么,都江堰究竟有怎样的神奇魔力,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将自然之力与人工智慧完美融合?


巨大的岷江冲积扇——

重要的人口聚居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因起源于岷山而得名。岷江又名都江,所以岷江出山口的水利工程被称为都江堰。自岷山源区到都江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区,为岷江的上游。

岷江上游河段水量充沛,年径流量超过百亿立方米。上游水流湍急,侵蚀和切割作用极强,山峰耸立,沟谷深邃。湍急的水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对岷江两岸进行着强烈的侵蚀和改造。当滔滔江水流出深山峡谷后,因地势变得相对平坦,江水的流速和搬运能力骤减,源源不断的砾石、泥沙相继沉积下来。

经过数百万年的堆积,都江堰至成都之间形成了一个自出山口处向外辐射的巨大的冲积扇,它与附近的沱江冲积扇等多个小型冲积扇互有重叠,共同构成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9100余平方千米的复合型冲积扇平原。成都市就位于广义的都江堰冲积扇平原上,因此这块冲积扇平原也被称为成都平原。


岷江巨型冲积扇卫星图片(供图/苏德辰)

如今,都江堰冲积扇顶的海拔高度为727米,高出成都市200余米。发育在都江堰巨型冲积扇之上的岷江,频繁改道,在巨型冲积扇上“左冲右突”,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河网,地质地貌学中称之为辫状水系。

岷江的冲积作用也为成都平原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巨大的冲积扇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表排水条件良好,成都平原自然就成了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和重要的人口聚居区。


为何要建堰治水

岷江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大,一般在4~5月水量渐增,6~9月迎来汛期,10月汛期结束,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除了季节变化外,岷江的年径流量变化也很大,枯水年与丰水年的径流量可以相差数倍。

在汛期,岷江上游的洪水往往会失去约束,频繁改道,冲毁大量农田、房屋,泛滥成灾。为避免岷江洪水的直接冲击,古人把成都城建在了岷江与沱江之间地势较高的位置;而在枯水期,成都平原虽然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但缺少有效的灌溉系统,常常干旱缺水。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岷江及都江堰分水鱼嘴,图中可以清晰看到鱼嘴中被水泥灌浆修复的裂隙(供图 / 苏德辰)

若有高效的水利设施,可主动将岷江水引入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将极大地提高成都平原上农作物的产量,这对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岷江上游水利设施的配合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已超过1150万亩。灌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它们的背后都凝聚着像李冰父子一样历朝历代治水人的智慧。

撰文 | 苏德辰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

质量审核 | 业蕾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乘势利导、巧借天工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 ❖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