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处于下一阶段开启的边界。下一阶段的意义并不在于新一代飞机取代老一代,而要复杂得多。
改变不仅会来临,而且已经开始。常言道,时光荏苒,明天的空战将与昨天迥然不同。将会是什么样—— 我们今天讨论一下。
1
武器
首先是航空武器,一战时射程只有30-50米。飞机上的飞行员用手枪相互射击。机枪出现后,杀伤距离增至100-150米。
二战机枪的射程已达400-600米,而航炮达1000米,尽管在这一距离上命中只是偶然事件。主要在更近的距离上开火。
越南战争期间出现了空空导弹,将杀伤距离增至2-5千米。然后空空导弹开始演进,现在已经达到“200千米”。这是今天大部分空空导弹最远的射程,当然没有止步不前——这是事实。许多国家正在研制下一代空空导弹,射程达300-400千米。
其次是地空导弹系统,这是飞机的主要敌人。其效能和射程也没有停滞不前。如果看一下S-25(射程35千米)与S-400(根据导弹的不同型号,最远接近400千米)地空导弹系统的区别,演进是显而易见的。
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弹变得更智能,更精确,不仅是飞行员控制的喷气式弹药,而完全是独立的装备,能够进入规定空域,发现和识别其中的目标,截获并将其歼灭。
如果二战时高炮只是在飞机飞行的高度建立破片屏障,今天在精度方面更加高效。
今天为了击落一架飞机,1-2枚导弹足矣。为了击落俄罗斯的战机可能需要多一些,甚至苏-34也能避开“爱国者”。
然而看一下武器的价格,无需认真研究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价格,可以发现,击落一架飞机的费用现在与过去大致相同。
2
战机的造价
飞机的造价逐步攀升。1945年雅克-9的造价是226000卢布,P-51 52000美元,“梅塞施米特”Bf109花费德国128000马克。
今天一架苏-35S据评估接近8500万美元。F-16 Block 70/72—— 6400万美元,F-35B—— 1.35亿美元,F-35C——1.17亿美元。
显然,1945年的美元与2025年不能相提并论—— 但差别达不到上千倍。根据Alioth LLC官方数据库的计算,1945年的一美元约合2025年17.5美元。即按照2025年的价格,P-51造价91万美元。如果按100万计算,战斗机的造价增长80-100倍。
3
空勤和地勤人员
这一部分不仅培训费用增加,而且人员成为精英。飞机比宇宙飞船稍微简单一些,但飞行员的培训同样复杂。航天员无需完成机动,摆脱自制导导弹,更慢、更平静,军事飞行员则是热锅上的蚂蚁。
现代军事飞行员的能力比二战时的同行强得多。计算机、导航系统、跟踪瞄准系统大大简化了飞行员的工作,然而却增加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负担,近80年来他们的工作量明显增加。飞行上出现了电动液压系统,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显示器和头盔目标指示器……而且还在无休无止地继续增加。
造价是原来的100倍,复杂程度同样如此。因此,空勤和地勤人员的培训费也相应提高。曾几何时,飞行员的培养仅需6个月,而技术人员3个月。但技术员最复杂的工作——调节发动机。今天完成这一工作更多地需要携带计算机的工程师,而非发动机专家。
飞机是相对可以再生的东西,而飞行员不是。这是经过高级培训的专业人员,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许只有潜艇兵可以与之相媲美。总是如此,只是层级不同。
这一切导致飞机及其武器十分复杂、昂贵,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飞行员。
问题来了:为了不影响空军的战斗力,允许损失多少飞机?显然,不能像80年前那么多。而且弥补损失的问题十分尖锐:如果说二战时许多参战国每月可以生产数百架飞机,如今每年只能生产几十架。关于飞行员,只能保持缄默。
4
无人机
军事装备这一发展分支被寄以厚望。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拥有大量无人机,能够携带自制导炸弹和导弹。更廉价,而且不必消耗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初想法很好。操控员能够坐在地面上安全的地点遥控武器载机,天空中是数百架相对廉价,并且可以迅速补充的无人机在交战。一切似乎看上去十分美好,但电子对抗的加入终结了这一切。
借鉴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可以说,电子对抗赢了,唯一现实操控无人机的方法是通过光纤通信,就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有线控制。这种情况下无人机操控员可以确保不被截获和压制,但其他条件下还是电子对抗赢了。
例如,“忠诚僚机”理论失败的典型案例——S-70“猎人”无人机在不受控制后被俄罗斯自己的导弹击落。匿名的操控员截获了对无人机的控制,让无人机飞向自己的领土。这就是所谓的“加密”信道。假如敌人截获对无人机的控制,使用S-70的武器库攻击俄罗斯的飞机,情况会更糟糕。
无人机将在战场上真正展开工作,这是迟早的事,毋庸置疑。届时在每一架飞机的座舱里将有一个人工智能大脑的大箱子,能够真正在战斗中取代人。这种情况会发生,但不会在近期。
在这一时刻来临之前,应该推迟关于每架战机将由侦察无人机、油料和弹药运载无人机环绕的想法。是的,可以使用上述无人机,但谁能保证上述无人机不被截获/压制?例如,也许只能在南极上空。在其余地点可能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导致军事冲突,电子对抗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发挥作用。因此,暂时应忘记“忠诚僚机”的支援。
当然,现代飞行员毕竟有许多帮手:能够看得更远的预警机,能够解决许多问题的电子对抗飞机,防空和远程探测系统,逐步联成统一的信息指挥网。
5
近期未来空战预测
基于上述这一切可以预测近期未来空战的场景:
如果说二战时“大队对大队”的空战处于厚度约1千米、距离2-4千米的空间,现代条件下使用飞机射击武器的“狗斗”已经成为历史。今天很难设想使用航炮的空战。近距导弹空战——5至30千米。即按照目前的维度——已经很近了。
中距达到约100千米,远距—— 达200千米,而且距离在不断增大。这很正常。
实际上,空战的舒适距离是150-200千米。因为在第一阶段可以让飞机实现隐身,如果具备这一性能。在这一距离上战机的机载雷达可以可靠地发现敌人,完全高效地使用武器。此时具备隐身性能的飞机能够实现。即悄悄地接近敌人或发动攻击。
当然,发射导弹(特别是欧洲的“流星”)将暴露隐身飞机,敌人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和躲避导弹。这种条件下超机动性成为隐身的良好助手。
现代空空导弹的速度达到4-5马赫,即1700米/秒。相应地,这样的导弹飞越100千米需要58-62秒。这完全现实,导弹的喷气发生器工作时间长达120秒,即导弹不会变成金属棒,导引头、发动机和操控会起作用。
被攻击飞机的飞行员有整整一分钟做出应对行动。自动装置会提供帮助:发现导弹发射后,会射出应对红外导引头的红外诱饵弹,如果发现主动导引头在工作,机载防御系统可以释放阻塞式干扰,飞行员可以采取大幅机动。发挥所有机动能力,导弹毕竟后续不能多次加速转弯,燃料不够。
在现代计算机条件下,一分钟很长,空战可能在此期间开始并结束。
距离越远,敌人返回基地的机会就越大。导弹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谁的更精确,机动燃料储备越多,谁就更有优势。
未来可能使用无人机。要考虑电子对抗的影响。拥有六代机的国家将与生锈的米-29、米格-21、F-4、F-5作战。此时无人机完全适用。如果是现代高技术冲突,其大致场景如下:
地面跟踪雷达或预警机将努力发现敌人;
战机升空,将以被动状态行动,根据外部指示,尽量伪装;
进入规定空域后,在最远距离上将试图使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窄波束发现敌机;
发现和截获敌机后,将从最远距离发射导弹。也许,隐蔽发射能躲过敌人的探测系统;
不进入敌人的雷达探测区,飞行员将在导弹导引头启动之前修正导弹的飞行;
被敌人发现,它发射导弹时,激活飞机的机载防御系统,随后撤往安全距离。此时无人机可能很有益,可在红外和无线电频段模拟飞机。
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空战不像是过去的挥刀乱砍,而是两名狙击手之间的对决。精确、隐蔽对精确,要具备及时变换阵地的能力,大致如此。在远距离上相互射击。
据此可以推测,第六代战机需要具备下列性能和质量:
强大的远程有源相控阵雷达,可用于释放干扰,但主要任务—— 在最过远距离上发现和截获目标;
隐身,可以悄悄接近至攻击距离;
高机动性和速度性能,可以避开敌人的导弹;
配备高效计算机的强大机载防御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威胁并采取对抗措施:释放干扰,发射红外诱饵,释放假目标,制导和发射反导导弹;
网络中心化,即能与地面、水面和空中的目标指示和信息处理中心展开协同;
两级、甚至三级的先进导弹,射程200-400千米,自己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距离目标40-100千米展开工作,高速机动。
二十一世纪中叶歼击机的面貌就是如此。暂时看不到四周的无人机蜂群和座舱中的人工智能。
尽量减少损失是世界上任何空军的主要任务。消灭敌人越多,同时自己的损失越少,空军的效能就越高。这一方法早已开始实现,取得了一定成果。证据是俄乌冲突中双方航空兵的损失。如果可以相信英国军方的数据,三年冲突期间乌克兰空军损失了140架战斗机:
拉-39—— 15架;
F-16—— 1架;
米格-29—— 46架;
苏-27—— 27架;
苏-24—— 24架;
苏-25—— 27架。
这还不算阿尔及利亚的米格-21,俄军将运输它的运输机一同摧毁了。
“旋转木马”战术和对后方目标,如桥梁或火车站的轰炸已是昨日黄花。现代装备的发展终结了对敌人的下列打击:强击机实施导弹-炸弹攻击。廉价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发展很快将让强击机从战场上消失。
未来的空战出现非动态场景:从远距离互相攻击,防御和脱离。一方在防御和进攻装备方面的优势是关键因素。
俄乌双方空军的损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应该研究,因为乌克兰造成了俄空天军的损失,甚至击落了伊尔-22。但即使公然夸大的情况下,俄空天军的损失也比乌克兰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总之,军事技术的发展会对空战产生影响。即使研制者预见到未来会出现第六代,甚至第七代无人歼击机,空天飞机等,但应该牢记,航空兵—— 是复杂的系统,即使不是数百,也至少有数十个因素会产生影响。可能感觉是一种情况,而实际上许多东西却仍停留在原地。
很可能近期未来就是如此。航空业的发展暂时无法实现技术突破。即使有,也是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军事高科技在线。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军事高科技在线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