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三坝
在四川盆地,川人习惯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子,诞生了许多或大或小带“坝”字的地名。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以及曾属蜀地的汉中古路坝,这三个坝子在抗战时期接受了众多高校的内迁,也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洗礼,被称为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华西坝因处于天府之国首邑成都,环境优裕,故被誉为“天堂”;中央大学所在的沙坪坝,被称为“人间”;汉中古路坝因各方面条件较差被自嘲为“地狱”。天堂、人间与地狱,本就是文化人对那段燃情岁月和艰苦卓绝的自然描述,而文化人中的历史人从学术角度给出了更准确的定义,称为抗战时期“文化三坝”。
重庆沙坪坝
1937年底,创办于南京被誉为“亚洲一流、学科最全”的国立中央大学随国府内迁至重庆,重庆大学将位于沙坪坝松林坡的一片闲置土地拨给中央大学使用。这一义举,也催生了沙坪坝文化中心,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文化区内有重庆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松林坡校区和柏溪校区、南开中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广播电台、四川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等文教单位。此后,中国文化中心大西迁,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沙坪坝的北郊青木关温泉寺办公,随后,还在青木关创建了国立音乐学院。
图六|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松林坡校区旧址
图七||李中东藏
图七为1945年3月3日国立中央大学寄往美国纽约的全程航空邮件,销"沙坪坝 SHAPINGPA"中英双语戳。邮件经重庆、加尔各答(贴P.C.90检查条)、拉各斯、迈阿密(45.3.27)中转后到达纽约(45.3.28),是典型的经驼峰航线出口的中美第8线全程航空邮件。
国立中央大学是最早迁渝的著名高校,1937年12月1日,中央大学在沙坪坝新址正式开课,开创了战时迁渝高校在渝行课的先河。随着学生不断来到重庆,中央大学松林坡校区不敷使用,1938年10月又在嘉陵江东岸礼嘉场附近购进土地修建分校,建成后命名为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沙坪坝则因为有了中央大学的迁入、西迁人才汇聚重庆大学、及其他文教机构的济济一堂,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的高地。
图八||李中东藏
图八为1940年10月5日临时邮局43(配属九战区第58军 驻扎地湖南平江)寄往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双挂邮件,销"临时 邮局43"全中文戳。邮件于10月20日到达柏溪。
图九||李中东藏
图九为1940年12月25日重庆大学寄往美国麻省的挂号局部航空邮件,销"东川 沙坪坝"全中文戳。邮件经重庆、香港(40.12.27)中转后,在香港搭乘海轮去往美国,1941年1月27日到纽约,次日到达最终目的地麻省剑桥。该封上书写的寄出地中大饶家院为教职工和女生宿舍区。
图十||李中东藏
图十为1940年3月19日南开中学寄往重庆第二四一号信箱的本埠信函。使用[中华邮政特制邮简(伍分)],销"东川 沙坪坝(代一)"全中文戳,此代办所是当地邮局为南开中学专门设置的。邮件于当日到达。
自建校以来,重庆南开中学就因爱国和教学质量高而闻名,重庆本地和内迁人群的子女都以能入南开就读为荣。抗战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华莱士等政要多次光临南开中学,重庆南开是抗战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