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来自南海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央视新闻援引美国海军发布声明称,2025年2月初,美国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在南海被解放军海军055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贴身“护送”至苏拉威西海。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却被美国主流媒体刻意忽视,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卡尔·文森号(资料图)

根据马来西亚《星报》披露的卫星图像,当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群穿越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时,解放军的055型遵义舰和054A型衡阳舰早已提前部署到位。它们以几海里的极近距离对美航母群实施伴随监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军舰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频繁变换阵型。时而左右包夹,将美航母群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时而加速领航,仿佛在向美航母群展示这片海域的“主人”是谁。而美国的卡尔·文森号航母群,与以往在南海的嚣张姿态截然不同,此次全程“低调配合”,未做出任何挑衅动作。

印尼媒体指出,自2023年起,已经有十余名美舰指挥官因为“丧失信心”被免职。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海军内部管理的混乱以及士气的低落。一线官兵士气不振,自然难以支撑美国海军像过去那样在南海进行高强度的“秀肌肉”行动。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过去十年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航行自由”行动以及与盟友的联动,将南海变成遏制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美国不断派遣军舰在南海进行所谓的“自由航行”,还拉拢周边国家进行联合军演,企图向中国施压。但随着中国在南海的一系列举措推进,这种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在南海进行“填岛造陆”,扩大了在南海的实际控制范围;实施常态化巡航,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不断进行装备升级,提升了海军的作战能力。如今的南海,早已不是美国可以肆意妄为的地方,攻守之势已然发生了改变。



卡尔·文森号(资料图)

以往,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中美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两头不得罪”的模糊立场。但这次,他们公开肯定中国行动的“规范性”。这背后是南海政策的积极影响。2024年《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 - 东盟海上联合演习的常态化,让东南亚国家切实感受到了区域稳定所带来的现实利益。相比之下,美国的“印太战略”虽然喊得响亮,但却无法为这些国家提供实质性的经济与安全红利。美国在南海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霸权主义考量,而非真正为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而美国主流媒体对此次事件的集体沉默,更是让人看到了其“双重标准”的本质。在CNN、BBC等媒体的报道中,解放军军舰在南海的合法合理巡航被刻意隐去,他们反而将焦点放在所谓的美日法联合军演上,大肆渲染“美日法联合军演彰显地区领导力”。但事实胜于雄辩,无论美国媒体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美国在南海霸权衰落的现实。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和舆论操纵来维持其在南海的影响力,但在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前,这些手段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卡尔·文森号(资料图)

回到这次南海事件,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被解放军海军“护送”的经历,无疑是美国海军近年来在南海遭遇的一次“滑铁卢”。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国海军内部的问题,也凸显了中国在南海地区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胜利,也是中国海军实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而对于美国来说,这次事件或许是一个警示,让他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的行径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各国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军事威慑和霸权争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