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以对越反击战中文艺兵为主角的《芳华》搬上了大荧幕。影片女主角的原型之一,就是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的女兵郭蓉蓉。她的故事,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郭蓉蓉出生在福山城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71年,16岁的郭蓉蓉来到北京,投靠在北京工作的哥哥郭成志。她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文艺女战士。
在北京,兄妹倆靠着郭成志微薄的薪水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个时候,郭成志每月只有20元工资,不仅要供养妹妹,还要留下一半工资邮寄回老家孝敬父母。
为了不让妹妹挨饿,郭成志每顿饭只吃一点点。尽管兄妹俩艰难求生,但郭蓉蓉从未放弃实现自己的文艺战士梦。
1974年,17岁的郭蓉蓉参加了解放军,到师宣传队当了演员。她入伍后,在宣传队苦练芭蕾舞,有时候两脚尖磨破化脓,仍坚持演出。凭借出色的表现和的刻苦训练,她终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军中“顶尖”舞者。
1978年,郭蓉蓉因工作需要,被安排担任电影放映员的职务。她勤学苦练,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在全师技术岗位练兵比赛中获得了项目第一名。
次年,中越战争打响。郭蓉蓉所在的部队接到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即将开赴南疆作战。
临行前,她特意去和哥哥郭成志道别。一开始,家人都不能接受一个女孩子上前线。尤其是哥哥郭成志,非常担心妹妹的安全。他忧心忡忡地问:“咱们能不能不去前线?”
郭蓉蓉知道很难说服哥哥,于是笑着唱了一首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
哥哥只能露出一丝的苦笑。
家人无法再阻拦,只好怀着忐忑的心情送她上了战场。
很快,郭蓉蓉和电影队其他几名同志被分配到了伤烈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伤员和烈士接送、安葬烈士遗骸,做好烈士补偿工作、照顾重伤者的骨干。
投入战斗后,郭蓉蓉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完全没拿自己当一个女孩子看待。夜晚为让同志休息,她自己值班;为了给伤员找水提着水桶,她冒着生命危险,从这个坡走到那个坡,从来没有丝毫怨言。
1979年2月19日,郭蓉蓉随师部从水口进入越南境内。在战斗中,烈士的遗体像河水一样被运送下来,烈士小组的任务是用卡车将伤员和烈士遗体带回国内。
那段时间,郭蓉蓉和战友们几乎每天都在战场和后方之间奔跑,随时可能在丛林中遭遇越军狙击手。
2月25日,围攻高平的战斗打响了,伤烈组赶赴前线。然而悲剧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26日下午,郭蓉蓉和战友们护送烈士遗体回国,汽车在途中遭到敌人火力射击,不幸中弹牺牲。
同车的女战友李萍,是从山西太原入伍的,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惊呆了。由于黑夜看不清,李萍还上去抱着郭蓉蓉,寻找伤口,想为她包扎。
这时,越军包围了汽车,看到车上没人,就把车点着了,而郭蓉蓉的遗体,当时还在车上。最终,九连副指导员把骨灰带回来了。
郭蓉蓉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女兵,也是越战时遗体未能运回祖国的女战士之一。她牺牲时,年仅24岁。一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永远消逝在了战场上。
当162师的战友们听到宣传队杰出的女兵被敌人杀害的噩耗后,纷纷表示要为她报仇,让敌人付出更惨重的代价,要让军旗在敌人阵地上迎风飘扬……
郭蓉蓉牺牲后,师政治部给她记了三等功。
几十年后,她的骨灰终于被运回到家乡,迁回了山东省福山烈士陵园。当年和郭蓉蓉一起在越南战斗过的战友们,都已年过60。他们始终牵挂着这个年轻的女孩子,经常在清明节去她的墓前祭奠。
郭蓉蓉的芳华,永远不会逝去……
参考资料:《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女兵 遭越军埋伏仅抢回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