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亚马逊MGM影业、迈克尔·G·威尔逊和芭芭拉·布洛克利宣布,他们已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用以持有詹姆斯·邦德知识产权,各方将继续作为该系列电影的共同所有者。

历经六十多年风雨的谍战故事,从何处来,又将驶向何方?本文将梳理《007》系列电影戏内戏外的传奇。


迈克尔·G·威尔逊和芭芭拉·布洛克利兄妹。自1995年《黄金眼》起至2021年《无暇赴死》,两人在9部007系列电影中担任联合制片人。

2022年,亚马逊收购了美高梅影业,包括一个拥有4000多部电影和17000部电视剧的庞大目录。自从收购MGM以来,亚马逊一直拥有分发所有詹姆斯·邦德电影的权利。而根据新合资企业的条款,在交易完成后,亚马逊MGM影业将获得007系列电影的创作控制权。

“自从60多年前在影院首次亮相以来,詹姆斯·邦德一直是大银幕上最具标志性的角色之一,”亚马逊Prime Video和亚马逊MGM影业负责人迈克·霍普金斯说,“我们感谢已故的艾伯特·R·布洛克利(1909-1996)和哈里·萨尔兹曼(1915-1994)将詹姆斯·邦德带到世界各地的电影院,也感谢迈克尔·G·威尔逊和芭芭拉·布洛克利不懈的奉献以及他们在延续这一全球粉丝珍视的系列遗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很荣幸能继续这一珍贵的传承,并期待为全球观众开启传奇007的新篇章。”


六位詹姆斯·邦德饰演者大合影。007官网选用这张黑白照配发这一消息,令人叹惋。

“我的007职业生涯跨越了近六十个精彩年头,现在我要从制作詹姆斯·邦德电影中退下来,专注于艺术和慈善项目。因此,芭芭拉和我同意,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亚马逊MGM影业引领詹姆斯·邦德走向未来了。”威尔逊说。

“我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我父亲、制片人柯比·布洛克利交给我们的非凡遗产。我有幸与四位才华横溢的演员密切合作,他们扮演了007,还有成千上万行业内的优秀艺术家为此勠力同心。随着《无暇赴死》的结束和迈克尔从电影行业退休,我觉得是时候专注于自己的其他项目了。”布洛克利就此评论道。


2019年年底,第25部007电影《无暇赴死》杀青大合影。受疫情影响,该片此后数度修改公映日期,直至2021年10月才得见天日。

不得不说,双方的置评文辞妥帖、气氛友好,彼此间显然都不想让这则“大新闻”引发不可控的物议与混乱。可在精修的官样文章背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为一桩家族生意的007系列电影就此改弦更张——作为家族代表的制片人迈克尔·G·威尔逊和芭芭拉·布洛克利兄妹不再是话事人了,亚马逊MGM影业将完全掌控这一系列电影的未来走向。


1990年,阿尔伯特·R·布洛克利(前排中)携家人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一颗星。在他身后的,正是迈克尔·G·威尔逊(侧头者)和芭芭拉·布洛克利兄妹。

赌把大的,Everything or nothing

不妨让我们先回到007电影的制作原点。1961年,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克利(昵称“柯比”)和哈里·萨尔兹曼联手从伊恩·弗莱明手中买下了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并为此专门创立了Eon电影制作公司——名称取自一句牌桌上“梭哈”的口头禅“Everything or nothing”,足见两人都想赌把大的,创业开天辟地时,端的是豪情万丈。

随后的故事便是在大银幕上绵延60载的不朽传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点击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丹尼尔·克雷格:杀死007,重塑詹姆斯·邦德)。这里要说的是,同大银幕上云波诡谲的谍战世界相映,现实中谁执007系列电影之牛耳的争夺同样精彩。

从1962年到1964年,随着《诺博士》《来自俄罗斯的爱情》《金手指》一连三部的成功推出,007系列电影无疑开了个好头。但在制作第四部《雷球行动》时,由于伊恩·弗莱明并非同名小说的唯一作者,参与创作的爱尔兰影人凯文·麦考利不仅打赢了小说的署名官司,还赢得了电影的全球改编版权。这就令1965年公映的《雷球行动》虽然也由Eon制作,但凯文不遑多让地担任了该片的制片人,柯比和哈里则为执行制片人。


1964年《金手指》海报

1965《雷球行动》海报

柯比和哈里并不想让凯文继续插手未来007电影的制作,这段“插曲”的余波所及,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看到卡特和里根的总统竞选辩论会上把核武阴影作为热点议题后,凯文再次嗅到了商机,他干脆另起炉灶,还是拿《雷球行动》小说做改编,邀请肖恩·康纳利出演邦德,拍成了《巡弋飞弹》(Never Say Never Again)。这部“番外”和Eon制作的《八爪女》在1983年同年上映,前者“炒冷饭”固然没在票房上占到便宜,可着实给影迷造成了不小的困惑。


上世纪60年代初,阿尔伯特·R·布洛克利(左 )和哈里·萨尔兹曼(右)同007小说原著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一起。三人身后则为首任007饰演者肖恩·康纳利。

除了《巡弋飞弹》,另一部“番外”是1967年上映的《皇家夜总会》。老牌影星大卫·尼文出演邦德,彼时初出茅庐的伍迪·艾伦除了担任编剧外,还在片中出演了反派角色。这部无厘头喜剧版的007电影之所以能冒出来,柯比和哈里也无可奈何——弗莱明的第一本007小说《皇家赌场》在1953年出版后,1955年就把电影版权卖了出去,他们晚了一步。在1961年,只是买下了当时已有和之后将出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所以,拥有弗莱明小说改编版权的007大电影实际上共有27部,而只有Eon制作的25部才是影迷眼中的“正朔”。

肖恩·康纳利怎么就在《巡弋飞弹》时同凯文搞在了一起?与其说是看重后者的才能,不若说是出于对两位创始制片人的宿怨。这又是个“将相失和”老掉牙的劳资纠纷故事:起自寒微的肖恩凭借出演007成为好莱坞一线影星后,苏格兰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对金钱的执念让他变得愈发不受控制。先是同不擅沟通,习惯家长作风的哈里起了龃龉,以致在1967年《雷霆谷》的拍摄片场就互不理睬。长袖善舞的柯比在中间起了黏合剂的作用,可也只能在1971年肖恩履约完成《永恒的钻石》后,双方彻底不欢而散。

对待肖恩“造反”不同的态度,也让柯比和哈里间生出了嫌隙。这在罗杰·摩尔成为邦德候选人后开始变得公开化,哈里喜欢这位风流倜傥的演员,柯比则不以为然。在1973年上映的摩尔首部007电影《生死关头》中,有场邦德独闯鳄鱼潭的戏份,一条成年短吻鳄被戏称为“老艾伯特”,也带出了演员对两位老板无伤大雅的臧否。

平心而论,在共同创办Eon制作007电影后,柯比无疑对此更为全情专注,而哈里除了担任007电影联合制片人外,一直没有放弃拍摄其他类型的电影。在007电影取得巨大的成功后,为了显示自己比柯比更有权威,哈里还将赚得的财富广泛投资于房地产等投资,这让他很快陷入了财务困境。1975年,在瑞士洛桑美岸皇宫大酒店举行的发布会上,两位创始制片人正式分道扬镳。在把自己持有的50%股份卖给联美电影公司(也是Eon的长期合作伙伴,一直负责007电影的发行。1981年被米高梅电影公司收购,007电影版权也相应归入米高梅。)后,哈里退出了007电影的制作。至此,007电影开始成为布洛克利家族的独门生意。

由柯比和哈里共同创办的Eon也制作过别的影片,但007电影一直是它绝对的主业。他们携手规划、制定了这一系列电影最为显著的优良传统:主要演员和制作团队都会保持相当时间跨度的连续性。比如,导演特伦斯·杨在系列初创阶段,执导了其中的三部;编剧理查德·麦鲍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参与了十三部007电影剧本的撰写和策划;作曲家约翰·巴里除了创作出电影开场标志性的“邦德序曲”,更是为十一部007电影担纲配乐……更不用说新西兰人马丁·坎贝尔,作为冷战结束后两任邦德饰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丹尼尔·克雷格接过“杀人执照”首部电影的导演,先后执导了具有系列开创意义的《黄金眼》(1995)与《皇家赌场》(2006)。


1995年《黄金眼》海报


2006年,《皇家赌场》伦敦首映时,制片人迈克尔·G·威尔森(中)向女王引荐新晋007饰演者丹尼尔·克雷格。

家族制片落幕,未来别搞砸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007系列电影既然是门家族生意,必然就会涉及到家族传承的问题。艾伯特·R·布洛克利一生结过三次婚。1959年,女演员达娜·纳托尔带着自己已经十几岁的养子迈克尔·G·威尔逊嫁入豪门,成为柯比的第三任太太。次年,她又诞下一女,芭芭拉·布洛克利。二代之中,要数这对兄妹最得柯比的信任和欢心。

迈克尔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读大学时就在《金手指》中出演过一名守护诺克斯堡金库的士兵,这既是他同007电影的首度结缘,也足见父亲对他的喜爱。1972年,迈克尔正式加入Eon,专职公司法务。这一时期,他最大的成就便是作为律师,帮助父亲在和哈里的“分家”中赢取了最大的利益。之后,他作为制片助理协助父亲拍摄了《海底城》(1977),并在《太空城》(1979)时升任执行制片人。


1978年《海底城》海报


1979年《太空城》海报

长相儒雅的迈克尔自1977年起,便在 Eon制作的每一部007电影中都有客串出演,这些角色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路人,却每每成为影迷们在观影之余的一大谈资。在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还和编剧理查德·麦鲍姆一道撰写了五部007电影的剧本——1989年,由于美国编剧工会罢工,他只得独自完成了《杀人执照》的剧本,成片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1989年《杀人执照》海报

芭芭拉在17岁时,便参与了《海底城》的宣发工作。此后,她又在《八爪女》(1983年)中担任助理导演,并在《黎明生机》(1987年)时升任助理制片人。由上也不难看出,父亲柯比的“接班人”计划是有条不紊,稳步推进的。如果说第五任007饰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还是他在世时,最终拍板确定下来的种子选手。那么进入新世纪后,兄妹两人选定丹尼尔·克雷格出演邦德,则十足再现了父辈当年创业时“All in”的果敢与慧眼。

想必直到今天,还有影迷对丹尼尔·克雷格的外貌指指点点。的确,在2005年,当他击败了克里夫·欧文、裘德·洛、伊万·麦格雷戈、科林·法瑞尔等两百多位候选者,以新任007饰演者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顷刻便被媒体质疑挞伐的声浪所湮没。BBC两位主播的开场白道出了世人的心声:“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第一位金发邦德了吗?”

之后的故事无须赘言,只能说当年他们有多尖酸刻薄,被打脸就有多尴尬狼狈。在纪录片《BEING JAMES BOND》中,制片人兄妹的言论值得被标记:“我看过他很多影片,不论出演何种角色,他都能紧紧抓住你的目光。我记得他让我觉得非他莫属的那一刻,早在正式遴选开始的数年前,我在电影《伊丽莎白》中看到他所饰演的约翰·巴拉德,他在走廊中行走的那场戏,我就觉得,喔,这是我在大银幕上看到过最有魅力的一个人。毋庸置疑,他是一位电影明星,而且演技出色。”“应该提一下当时业内的状况,丹尼尔在圈内不被认为是演男主角的料。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出色的男配角,但在我和芭芭拉看来,他完全具备出演男主角的潜质。”

同时,这对兄妹在处理劳资纠纷上的先见之明和虚怀若谷也应被充分肯定。丹尼尔从《天幕杀机》起就全面介入剧本创作,更破天荒成为该系列的联合制片人之一(这意味着他不仅拿片酬,还可以在电影上映后拿到票房分成)——饰演007是一柄双刃剑,演员虽然能凭此大红大紫,却着实也会被限制戏路。人总有解甲归田的一天,不给予充分的保证和激励,谁愿意从事这一“高危”职业呢?


2012年《天幕坠落》剧照。丹尼尔·克雷格作为第六任007饰演者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暇赴死》公映三年多来,新作何时开拍令人望眼欲穿。就在去年3月,坊间一度传闻,1990年出生的英伦男星亚伦·泰勒-约翰逊雀屏中选。《太阳报》在头版上甚至称,“将在未来几天内签署合同”云云,不想至今也没了下文。制片人兄妹对此不置可否,却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再次申明了邦德的选角标准:30岁左右;种族不局限在白人;至少任职十年以上。这话值得细品,但在外界看来,只能说明要么是这对兄妹自己还没想好,要么是二人同亚马逊MGM影业的高管间依旧无法达成共识。

“清风笑,竟若寂寥,豪情还剩下一襟晚照。”而今他们的“共识”倒是有了,对于影迷而言则只能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下一部007电影将由谁担纲主演?以及何时开拍?这些消息或许已经箭在弦上,不会再是无休止的等待。忧且伤感的是,尘埃落定之际,终究是深谙系列精髓的家族制片人出局,接下来互联网背景的好莱坞新贵会如何操盘?会不会把第26部007电影干脆放在流媒体上播出……

《天幕坠落》中,M对邦德的寄语权且相赠:“Good luck, 007. Don't cock it up.”(祝你好运,007。千万别搞砸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