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政治舞台上因美国和乌克兰之间的一份“稀土换援助”矿产合作协议,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美国提出的这份价值5000亿美元的协议,表面上是资源与援助的交易,实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而“乌克兰拥有大量稀土矿”这一关键前提,也备受质疑。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态度经历了明显转变。起初,他对该协议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美国承诺的军事援助对深陷俄乌冲突的乌克兰极具吸引力。然而,2025年2月,泽连斯基却以协议缺乏对乌方的“安全保障”为由,拒绝签署,这引发了美国的不满,随后美国不断施压,试图让其重回谈判桌。
2月2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透露,2024年9月是泽连斯基本人提出乌克兰有未完全开发且需投资的稀土矿物,希望与美国建立伙伴关系,特朗普因此派财政部长前往乌克兰提出相关协议,且坚称预计泽连斯基会签署。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等高层也在不同场合就该协议向乌方施压,足见美国对协议的执着。
但美国大力推进协议之际,质疑声纷至沓来。彭博社网站刊登的能源及大宗商品产业作家哈维尔·布拉斯的专栏文章,对乌克兰稀土矿资源予以否定,称其“只有焦土”,引发广泛关注。据权威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权威机构从未将乌克兰列为“有稀土储备的国家”,常用采矿数据库中也无相关记录,公开情报显示乌克兰仅有少量钪矿,并无重要稀土矿床。
既然如此,美国为何执着于该协议?一方面可能是误判,特朗普政府或许混淆了“稀土元素”与“关键矿物”,乌克兰虽有钛矿、镓矿等具一定价值和战略重要性的矿产,但远不值5000亿美元。另一方面,可能受乌克兰夸大宣传误导,2024年美国大选前,乌方拟定的“胜利计划”中包含乌美在稀土等矿产资源合作内容,或夸大了自身稀土资源潜力。
美国急切推动协议,背后的战略意图值得探究。从经济利益看,掌控乌克兰矿产资源开发权,可使美国企业获巨大商业利润,增加美国资源储备。从地缘政治战略布局讲,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控制其矿产资源,能增强美国在东欧影响力,制衡俄罗斯,使美国在欧洲地缘政治中更具优势,还可安抚国内对援乌的争议舆论。
而乌克兰拒绝签署协议也有其考量。乌大部分矿产资源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乌东大部分地区被俄罗斯控制,即便签署协议,美国也难以即刻开发。并且,乌克兰深知一旦签署协议,等于交出家底,失去重振机会,在未获足够安全保障前,不会轻易应允美国要求。
美乌之间的稀土协议风波如一场复杂棋局,美国施压,乌克兰周旋,“乌有大量稀土矿”的真实性如棋局上的迷雾。未来协议能否达成,美乌如何继续博弈,国际社会拭目以待。这场资源与利益的博弈也提醒世界各国,国际关系中,任何看似简单的协议背后,都可能暗藏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