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位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6200余场次理论宣讲、1.92万余场次文化文艺活动,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帮助派驻地增收1.21亿元……2月20日,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年度推进会发布的这份文化特派员工作“成绩单”引人关注。

“文化特派员”制度萌发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已打响了品牌,形成了全国推广态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化特派员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们组建宣讲队伍、开展宣讲活动,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村课二十讲”十分火爆。这个由浙江省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带来的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项目,邀请各大高校、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乡村,面对面传播党的理论与政策。因为接地气又有干货,“村课”经常座无虚席。

文化特派员也在革新着农民的发展理念,年轻人的到来让泥土气也有了新潮味。浙江省文化特派员沈苏杭实施“城中村爆改计划”,在宁波北仑的城中村引入“坐·coffeetea”等多种业态,将其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共建发展的多种可能和生活的多种姿态。


▲ 吴涤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调研乡村艺术 受访者供图

把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文化特派员是一座重要桥梁。驻点结对温州市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后,文化特派员、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吴涤走村入户访老问少,邀请村民“艺”起挖掘畲族文化,从口口相传的畲歌中提炼创作素材。在当地“大桔大利、柿柿如意”活动中,吴涤和村民变身“卖花郎”,穿上民族服装,宣传售卖当地特产柑橘、柿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挖掘、包装和推广文化品牌是我们村干部的短板,吴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以他的专业性和敏锐度发现了我们不曾注意的亮点。”左溪村党支部书记孙传官说。

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孙小璞结合派驻村海宁市祝会村越剧文化、潮水文化、蚕桑文化等特色,明确了帮扶思路和项目。她为祝会村策划的“爱如潮水”村游会,两天就为村民带来超5万元收益;举办的村民K歌大赛让村民当“主角”,网络平台播放量超1200万……

“在产品包装的设计上,应该再添加一些能体现本土品牌特色的元素……”在临平区东湖街道姚家埭村小林黄姜农业专业合作社,临平区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师岑科军及其团队创新提出了将黄姜的天然染料属性与扎染工艺相结合的思路,计划推出黄姜染色服饰、箱包等创新产品,进一步提升黄姜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文化特派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浙江建立健全省统筹、市指导、县(市、区)负责、乡镇(街道)抓落实的四级管理体系,为每位省级文化特派员每年提供专项资金,还明确了派出单位要共同支持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

2024年9月,在文化特派员、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务部主任徐昳昀的牵头下,浙江自然博物院联手台州玉环打造了“小小文旦野调员——海岛生态营”研学路线并获得广泛关注。徐昳昀还结合垟根文旦村特色,与清港镇共同策划制定了文化项目,为乡村共富注入了新活力。

自担任文化特派员以来,很多人的节假日几乎都“泡”在了当地。今年春节前夕,文化特派员、浙江美术馆公共拓展部馆员刘佳波和浙江交响乐团联合筹划了“乐送南洞艺谷”文艺赋美专场演出,为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村民及游客带来了一场新春艺术大餐。“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围绕‘整村美育计划’,引入音乐、舞蹈、戏剧、话剧等多元艺术形式进行展示,为村民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艺术的机会,展现乡村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刘佳波如是说。

2025年是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一周年,是文化特派员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浙江将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人员联县联片、部门共商共建、闭环管理、宣传推广等机制;围绕注重关心关爱、配强资源供给、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考核激励等方面强化工作举措;建设文化特派员学院,持续提升文化特派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推进文化特派员项目落地见效,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真正推出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的标志性成果。

2025年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泥土气有了新潮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