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石平

供骑手临时休息的独立区域、贴心放置的水和饮品、细致标号的楼栋门牌号、封闭小区为外卖骑手打通“最后一公里”……一个个暖心举措,都是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缩影。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天通苑、三里屯、月坛街道等地,切实感受到骑手友好社区给骑手带来的变化和便捷。(据7月24日法治日报报道)


据了解,在骑手友好社区里,门牌标识得到了完善,增设了清晰的“骑手友好线路图”,骑手APP内也更新了社区信息,有效解决了骑手进入小区配送等难题。截至目前,在深圳、上海、重庆、武汉等14个城市,超百个“骑手友好社区”已落地。

骑手友好社区的创建,对骑手“友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从各种细节上方便了骑手,他们在哪里停车,如何寻找楼栋,线路更加细化精准,节约了送餐时间。甚至,一些小区还建设了骑手驿站,提供热水、空调、手机充电等设施。二是让骑手感受到了尊重。“友好”的细节只是表面,深层次里,让他们心情更加舒畅,工作更加顺心。

当然,骑手友好社区的创建,对业主来说同样是利好。骑手能快速上门提供服务,正是业主所期盼的。同时,也规范了骑手停车、送餐的行为,减少了对业主正常生活的干扰。骑手的服务更规范了,双方和谐相处就成为可能。

据了解,一些骑手还成为网格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社区治理,得到了业主的认同。另外,一些骑手化身“流动网格员”“平安巡查员”“文明宣传员”,为城市贡献了一份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骑手活跃在街头、社区一线,能第一时间知道突发事件,在一些意外出现时,不少骑手在关键时刻冲了上去,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外卖小哥灭火救人的例子并不鲜见,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21年11月,湖北监利外卖小哥王静为救落水的一位老人而牺牲,感动了一座城。

骑手这个职业非常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然而,在很多骑手看来,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点赞和打赏,而是对他们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我们时常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小区拒绝外卖骑手进入,结果骑手和物业保安发生冲突,甚至不乏出现悲剧的场景,令人十分痛心。

骑手友好社区的创建,兼顾了骑手、物业、业主三方的利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消除了各种冲突的隐患,无疑是社会基层治理的一个典范。

创建骑手友好社区,不只是打开大门这么简单,还应该打开心门,对骑手有接纳的心态。为此,有关主管部门、街道、社区和物业等各方,不妨将此当作一个社会基层治理的案例,大力推进骑手友好社区的建设,惠及更多骑手和居民。截至目前,全国才创建过百个骑手友好社区,这个数量还是太少了。

总之,骑手友好社区的创建,受益的不仅是骑手,而且可以让社会更和谐、更美好,值得大力推进,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来源:极目新闻)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婷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