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生命有时就像一本书,直到翻开最后一页,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事的结局早已伏笔千里。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躺在病床上的秦雅芝从未想过,她与丈夫周明远相守三十年的婚姻,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迎来了如此意外的转折...



011

秦雅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父母对她寄予厚望。

从小到大,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老师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她不负众望地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随后又获得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

"雅芝啊,你看看咱们院长的儿子,也在美国读书,人家条件多好。"每次和家里通电话,母亲总会说起这些。

"妈,我现在就想专心读书,其他的以后再说吧。"秦雅芝总是这样回答。但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她最终爱上的,却是一个来自江北农村的男人。

那是1990年的春天,从美国学成归来的秦雅芝正在上海市重点中学任教。那时的她,穿着时髦的套装,一头利落的短发,走在校园里总能引来学生们崇拜的目光。

"秦老师,你的课讲得真好,我现在特别喜欢物理了!"不少学生都这样说。她也渐渐找到了当老师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一次教育系统的联谊会上,她遇见了周明远。那天她本不想去,是同事硬拉着去的。

"秦老师,你整天就知道备课改作业,这样怎么能找到对象?"同事们都为她操心。

周明远当时正在给大家讲他在山区支教的经历。他穿着普通的深色夹克,说话时神采飞扬:"在山区,有的学生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可他们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我经常被他们感动。"

秦雅芝站在后排,听得入神。她发现这个表面朴实的男人,谈起教育来却有着不一样的光芒。

02

"我觉得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周明远继续说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

这番话正说到秦雅芝心坎里。会后,她主动和周明远交流起来。从教学方法到教育理念,两人聊得很投机。

"要不要去听音乐会?这周末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会很不错。"一次闲聊时,周明远突然问道。

"你也喜欢古典音乐?"秦雅芝有些惊讶。

"可能比不上你懂得多,但我觉得音乐能陶冶情操。"周明远不好意思地笑了。

就这样,两人的周末多了一项固定活动。有时是音乐会,有时是美术展,偶尔也会去图书馆。秦雅芝渐渐发现,这个表面质朴的男人,内心其实很细腻。

有一次下雨,周明远特意带了把伞来接她下班。"我看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下雨,就想着你可能没带伞。"他的体贴让秦雅芝心头一暖。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次支教活动中。学校组织老师去江北山区支教一个月,周明远和秦雅芝都报了名。艰苦的环境反而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

03

有天晚上,秦雅芝突然发起高烧。当时山区条件艰苦,连个诊所都没有。周明远二话不说,背着她走了十几里山路去镇上找医生。



"你放心,我不会让你有事的。"一路上,他不停地安慰她。月光下,他的背影显得格外高大。

打完点滴回程的路上,周明远突然停下脚步:"雅芝,我知道我可能配不上你。我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但我会用一辈子好好对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秦雅芝没有立即回答,她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父母知道后一定会反对,但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听父母话的小女孩了。

"明远,我愿意。"她坚定地说。

婚礼在上海和江北分别举行。上海这场讲究排场,江北那场朴实热闹。尽管两边的风格大不相同,但都充满了真诚的祝福。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周明远很会持家,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然而一年后,秦雅芝意外流产,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

"也许这就是命吧。"她常常这样自嘲。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俩决定选择丁克。周明远更是主动去做了结扎手术。

"有你陪在我身边就够了。"周明远总是这样安慰她,"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爱给学生们。"

三十年转眼即逝,秦雅芝突然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把所有人都打懵了。

躺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担忧就是周明远今后的生活。

"明远,我走之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秦雅芝虚弱地说,"不要总是给学生补课到那么晚,要按时吃饭。"

"你别说这些,我们还会有很多时间。"周明远握着她的手,声音有些哽咽。

04

就在这时,病房的门被推开了。周明远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女子。那女子大约三十多岁,穿着得体,面容秀丽。

更让秦雅芝惊讶的是,女子一进门就热泪盈眶地喊了一声:"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