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气氛高涨得像电池都快爆炸了。

当五星红旗要升起来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面旗帜,心脏跳得像鼓一样:“终于,终于!新中国来了!”



林伯渠站在台上,声音宏亮,带着激动,又带着那种微妙的紧张感:“请毛主席升旗!”一说完,整个广场就像被按了静音键,瞬间安静得能听见旁边小猫的呼吸声。

大家都心跳加速地盯着那面红旗,看它在风中飘扬,整个场面仿佛是一场浪漫的梦幻。而就在这时,工作人员突然凑到林伯渠耳边,小声说:“林主席,您少说了一个字。”

林伯渠一愣,眉头一挑:“什么?”忙低头问:“我少说啥了?”

01

194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上发布了一个通知——“征集国旗图案”。

一下子,大家脑袋里嗡嗡的,有人拿起了画笔,有些人干脆翻出了以前的“画图工具”:破毛笔,几根颜料线。

你能想象吗?街头巷尾,农民工大叔们围坐在小摊边,跟旁边卖地摊的小贩讨论:“你说这红色的底加五颗星,是不是有点不太符合咱这土里土气的气氛?”旁边的老王点头:“对对对,咱不如加个黄土高原,象征咱大中华五千年,越土越有历史感。”两个人都自鸣得意地笑了笑,旁边摊子上刚出锅的包子,蒸汽袅袅升起。



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设计比赛,这是全民大赛——不管你是工厂的小伙子,商场的老板,还是坐过洋船的海外华侨,统统可以一展身手。即使你在外地吃着米饭,拿起纸笔,也能发挥“洋为中用”的创意,设计出一个属于自己心中的五星红旗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一些另类创意。

不过,评选委员会可不傻。经过一番筛选,他们从几千个狂热创意中捡出了38个初步入选的设计稿。

不过,大家还真是都投入了感情。看着这些海量的稿件,评选委员会也被“人民群众的创意”吓了一跳。每一份设计背后,都是老百姓的梦想,甚至能感受到那股心潮澎湃的劲儿,大家一心想着把自己的心血灌注到那个象征着全体国民荣耀与尊严的旗帜上。所以,不管这些设计怎么画,背后的“情怀”早已超越了任何设计的标准。

02

经过几个月的筛选后,最后敲定了出自一个地下工作者——曾联松亲笔手绘的图案。

当时,他提交的设计稿一出,连田汉都忍不住拍手叫好:“气势宏伟又不乏简约内敛,五星红旗嘛,谁看了都明白!”

然而,这设计稿的初版可不是那么“纯洁”的。曾联松在大五角星中竟然加了镰刀和锤子。

毛主席瞅了一眼,眉头一皱,心想:“这可是要给全国人民看的,不能搞得像个阶级斗争的旗帜。”于是,在毛主席的灵感加持下,这两个象征着“阶级斗争”的元素被毫不留情地删掉了,五星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放上去,既亲民又大气。



然后,才是“热锅上的蚂蚁”时间。

你知道吗,国旗的定稿距离国庆大典的时间只剩几天了!这下,问题不只是设计了,大家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这面旗子给做出来?”全北京的机关、学校、甚至小商铺的老板都开始拼命找布料,家里最值钱的床单被罩都能拿出来发挥作用。你家一旦扯个布,隔壁的小王就会偷偷溜到你家门口,悄声问:“哥,这布料不错,咱这旗子是不是跟隔壁学校挂的一样?”

整个城市的想法都开始像打饺子一样有节奏感。



“诶,这面旗子好看不?对得起祖国不?”有些人甚至做了“市场调研”,看看国旗该挂在哪儿:门口好,窗台好,还是上邻居的阳台好?反正,挂在哪里最能吸引眼球就行!

更有意思的是,厂里的工人也不再光想着机器轰鸣,大家都心照不宣,开始“无声协作”——车间里边缝边唱:“这面国旗做得真是漂亮,顶多也就比咱的标语横幅差点。”总之,国旗一推出,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始准备自己的“五星红旗”,商场也趁机推出了“官方国旗布”,你看看,整个城市的街头,一下子就变成了庆典现场。

03

到了开国大典那天,甭提多气派了——红地毯铺好了,礼炮准备好了。

而在这场大戏里,林治远就是那个在幕后拼命“出汗”的人:设计一根35米高的旗杆!

时间就像捏在手里的沙子,越捏越少,9月的空气里仿佛都充满了“赶工”的味道。你想,咱们那时候啥都缺,甚至连个像样的旗杆都没有。于是中央一番冥思苦想,最后盯上了林治远。

说起来,林治远可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全能型人才。



可问题来了,35米的旗杆,这可不是个小活儿。更关键的是,当时咱们那地方还没见过这么高的旗杆,连电动的、手动的、远程遥控的都不知道怎么样。林治远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这不就是挑战极限嘛,咱行!”但他去一量,才发现,这活儿可比他想象的要麻烦得多。

35米的旗杆,不光没材料,连做旗杆的工厂都找不着。要是在现在,找找华为,找找苹果,肯定能找到个厂家,立马解决。

可当时,咋办?手头没有,就得自己想办法。林治远算是抓住了根“救命稻草”——市自来水公司!你说这事儿能不让人笑出声吗?水管能做旗杆?林治远也是心里偷笑:“这不是开玩笑吗,35米的旗杆,居然能用水管顶上?”可你知道吗,事实就是——水管不仅顶上了,居然还真能凑合。



于是,他拿起电话,找了自来水公司,语气里带着一点儿“嘿,你们也不忙吧,我这有点小活儿”的懒散。自来水公司那边一听,不仅没慌,反倒有点兴奋:“哟,林治远!我知道你是能人,旗杆啊?别担心,咱这水管一共有四种型号,保证能搞定!”

林治远眉毛一挑,“给我个最大的,35米,差不多就行。”

“嗯……”自来水公司的人皱了皱眉,“最大号水管,差不多能做到30米,再大点儿就得加厚了,估计不太合适。”

于是,林治远拿着水管,跑了几家工厂,磨了半个月。

04

林治远刚准备扬眉吐气,一转眼发现手头那根22.5米的旗杆。

你说,35米的旗杆他没搞定,剩下这根22.5米的,升个旗都得让人勉强看上去有点儿样子,结果就这么让他成了“工程难题”的主角。

这时候林治远就彻底懵了,心想,这下可好了,完了,这旗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他开始跑遍了北京城,问了十家水管商店,结果老板们看着他:“35米的水管?咱这店,卖水管的地方没有这么大的库房!你这不是买水管,你这是想买地球。”



林治远愣了愣,心想:“这回真是上了‘天花板’了”。但是,中央要什么?要的是旗杆!大家都快得出结论了,没得说,旗杆就这么定了,咱们就得咽这口气。于是他把手里这根22.5米的旗杆一摆,心里默默嘀咕:“你们说这升旗速度要慢点?没问题,慢点就慢点,反正大家都会被国歌搞得快忘记时间。”

问题不只在旗杆。升旗装置这个事,简直比那根旗杆还难搞。电动升旗啊,那简直就像外星科技,谁见过?谁知道怎么操作?你给我一份说明书我也看不懂,那是20世纪40年代的量子力学!林治远一看,心想:“完了,这事儿可真不行,得自己想办法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老伙计——梁昌寿。这位老伙计脑袋瓜子灵活,跟林治远比肩,可以说俩人打个配合,简直能把月亮抓下来。



“我们就得把它做出来!”梁昌寿一拍大腿,气得比拿了诺贝尔奖还激动。“有啥难的,咱俩做过的事,没一个搞不定的!”

林治远也不含糊:“行,咱俩实验得多点,咱得让这升旗装置既稳定又有面儿,不能让人看着这旗杆跳起来,像个急着逃跑的舞蹈演员。”

于是,俩人整天在工厂里忙活。实验一次次地做,时不时就得打电话找材料:“喂,是五金店吗?你那电机能不能借我一个,或者卖我个便宜的?再不行,把你们那旧的也行,能用的就行。”

“什么?你们那电机不行?”林治远有点恼了,“那你给我弄个‘速度型’的,升得快,不能慢!国歌唱完了,旗得稳稳停住,不能给我放慢镜头!”



他俩做了无数次试验,偶尔旗帜一升,升旗装置就啪的一声倒了下去,搞得像旗帜嫌弃这个旗杆,非得给它甩掉。“梁兄,这不行!咱得再试试!你看看,旗快掉了,根本升不上去!”

梁昌寿站起来,擦了擦额头的汗:“行,行,我再想想办法,你别急。” 他拉开了一个抽屉,拿出一堆小零件,“稳住,稳住!我这里还有个小零件,能再调试一下。” 俩人就这么没日没夜地试,直到前一晚——那晚,俩人都没合眼,连做梦都在想着旗杆升起来的样子,生怕出个细节问题。完美主义者的内心,不怕做错,就怕不做。

终于,那个装置在“完美版”条件下调试成功了。电动升旗,终于能在国歌结束时精准停住。

可问题是,到了开国大典的前一晚发生了件大事儿。

05

1949年9月30日的晚上,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辉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为第二天的国庆大典做最后的准备。林治远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紧张地查看着升旗装置,心中有些不安。他知道,明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新中国将正式成立,而那面旗帜将第一次在毛主席的手下升起。

“林同志,您看,装置没问题吧?”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小心地走过来,手中拿着工具,满脸担忧。

“应该没问题。”林治远皱了皱眉,低头查看了升旗装置,目光停留在按钮旁边。他刚接到通知,有人建议毛主席亲自按下升旗的按钮,这让他更加重视这个环节。“如果明天能顺利进行,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愿。就在他准备回去休息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广场的宁静。

“林同志,电动装置出现故障了!国旗已经升到了顶端,但停不下来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紧张和恐慌。林治远愣住了,心头猛然一紧:“什么?!”

“是的!旗杆已经升到顶端了,可控制装置失灵,无法停止。我们现在无法将国旗降下来!”

听到这里,林治远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明天的升旗仪式如果没有按计划进行,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大典的气氛和庄严。

“别急,马上派人去处理。”林治远急忙挂断电话,飞快地向大楼内走去。他知道,这一夜注定不再平静。



当他赶到旗杆下时,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组织解决问题。然而,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由于电动装置故障,国旗依然高高飘扬,旗杆周围的架子已经拆除,所有的工具都无法达到那个高处。

“怎么办?”一个工作人员焦急地问道。

林治远站在那里,眯着眼睛观察着那根20多米高的旗杆。他突然心生一计:“找来几根钢丝绳,我有办法。”

于是,几名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将钢丝绳一根根绑在旗杆上。在旗杆上,几个人必须爬到高处,把那面高悬的国旗取下来。夜空中,风呼啸而过,旗帜在风中飘动着,仿佛也在急切地等待着明天的升起。



“慢点,别急,保持平衡。”一个爬上去的工作人员小心地指挥着其他人,手脚并用,终于在高处取下了国旗。

“好了,拿下来。”林治远松了口气,看到旗帜终于被安全取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林治远和技术员们没有一丝懈怠。他们用尽办法,修改电动装置,测试装置的稳定性。经过一系列试验后,终于保证了装置能够在升旗时稳稳地停住。

“这次一定得稳妥。”林治远看着已经修好的装置,心中有了底气。

06

开国大典那一刻,真是历史上最不容有失的时刻了。

林伯渠那时候已经63岁了,身体不再灵便,但脑袋还算清醒。

“我该说什么?这场面也太大了。”林伯渠嘴里嘀咕,眼睛盯着那座高高的天安门城楼,突然觉得,站在这儿不就是给那一代人的最好的告慰吗?

原本以为,这么重要的场面,自己站在旁边都行,哪成想,毛主席非让他亲自来主持——“林伯渠同志,你革命的路走了那么久,这场大典,你就不能站出来主持吗?”这话说得都没法反驳,谁让他是“革命老兵”呢?不站出来主持,谁能不失去这场千秋大典的意义?



林伯渠深吸了一口气,站到话筒前,语气一激动:“请毛主席升旗。”听起来很简洁,对吧?但这一下,工作人员急了,快得像听见了定时炸弹:“不对!不对!得加个字,升‘国旗’!”林伯渠懵了:“哦,对对对。”林伯渠一转身,重新在话筒前清了清嗓子:“请毛主席升‘国旗’!”这一下,全场的气氛都变了,仿佛有人按了暂停键,所有的呼吸都暂时停住了。空气一度凝固,似乎连天都在屏息。

就在这时,毛主席走出来了,举手一挥,那份气势,绝对不输任何一场国际大典。低沉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天安门广场:“新中国,成立了!”这话一出口,感觉整个中国都随着他的声音震动,心跳也跟着加速,大家的眼睛都湿了。



不过,大家别忘了,旁边还有个负责“提醒”的林治远——他看着毛主席,忍不住小声提醒:“主席,电钮向右转,您转一下就行了。”

最后,五星红旗终于缓缓升起,全场十几万民众,眼睛都湿润了。你看看,曾经屈辱的中国人民,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自我救赎。每个人的心里,仿佛都有个声音:“从这一刻开始,我们不再是别人嘴里的‘病夫’,而是能自己做主的强国!”

谁能想到,最震撼的,不是国旗升起的瞬间,而是那背后,所有细小的、不为人知的努力、计划与决心,汇成了那一刻的光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