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楼市是“闭眼买、躺着赚”的代名词,但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早已褪去“普涨神话”的光环,如果说过去的房价上涨像一场不分地域的狂欢,如今的楼市则更像一场“冰与火之歌”,那未来国家政策的趋势又是什么样的。



加快保障住房

2025年开年有关部门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主题发布会,在会议当中财政部负责人的发言,也是向楼市释放了一个利好消息。



首先“收购存量”成为了关键词,财政部明确专项债可用于回购闲置土地和商品房,地方政府化身“超级买家”,既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又为保障房建设开源,例如杭州通过收购某房企滞销项目,改造为人才公寓,实现库存去化与人才引进双赢。



随后国家也是提出未来将会加大对城中村和危房的一个改造,消除这些房子在时代的潮流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会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为的就是帮助很多外出打工或者选择出门闯荡的人,实现安居的问题。



同时在会议当中,有人还提出了将要进一步,降低“卖小买大”“卖旧买新”,减少人们在购买房屋时的交易成本。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表示,“盖楼就能赚钱”的时代终结了,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不再是“开发”,而是“运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足够2000万人居住,而人均住房面积已超40平方米。



市场早已不缺房子,缺的是“好房子”和“好服务”,这一转变倒逼行业模式革新,政策层面,“取消预售制”“废除公摊面积”等制度在多地试点,旨在打破过往粗放开发的桎梏。



房地产税

为何说未来房地产税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房地产税可以说是楼市控价的有力手段之一,早在2024年11月中旬的时候,有关部门曾发布过一个通告,为的就是能够让房地产事业有一个健康平稳的发展。



以前为啥有人一口气买好几套房,其实说白了就是很多人觉得未来的房价只涨不跌,而当政府开征房产税的时候,就像给市场装了个"温度计",房子越多缴税越多,那些囤房炒房的就得掂量掂量了。



就像超市里的大白菜,要是规定每人每天只能买三颗,黄牛党自然就少了,当市场上不再有大批人抢着囤房,房价自然就会回归正常水平,它的出现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很多人的“投机行为”,让我国的房价能够真正的回归到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现在很多人把房子当理财产品,觉得买房稳赚不赔,但要是每年都要为闲置房交税,情况就不一样了,打个比方,你花100万买辆车每年还得交保险、保养费呢。



而未来房产税就像是房子的"保养费",持有成本上去了,投资客算算账可能就觉得不如把钱投到其他地方更划算,这样既保护了刚需购房者,又能让市场少些虚火,让无数挤破脑袋都想进去的人冷静下来,为的就是防止当地市场出现“过热”的现象发生。



并且现在年轻人结婚非得买房,家长砸锅卖铁也要凑首付,这种焦虑该改改了,有了房产税以后,大家买房就会更理性够住就行,不再盲目追求多套房产,就像手机够用就好,没必要年年换新款。



长远来看,年轻人不用再为买房透支未来,租房也会成为体面的选择,极大程度上减少无数人的恐慌性和透支性购买房屋的需求。



以前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赚钱,这就像家里靠变卖家当过日子,房产税实施后,政府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就能更用心搞建设了,就像咱们自己家,有固定工资收入才能安心规划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



地方政府有钱了,才能更好地修学校、建医院、搞绿化,这些可都是咱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或将出现拆迁趋势

这么干其实藏着两层深意,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给楼市"解渴",现在很多开发商手里压着大把现房卖不出去,资金链绷得紧紧的,就拿杭州来说,三墩北有个城中村拆迁后,六百多户居民领了补偿款,转头就在周边楼盘买走了四百多套新房。



开发商不仅快速回笼了资金,连带着周边二手房市场都活跃起来,这种"现钱换现房"的模式,既避免了烂尾楼风险,又稳住了房价,算得上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在这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拆迁户拿到补偿款后,可不是光买个毛坯房就完事了,装修队最先吃上红利,紧接着家具城、家电卖场也跟着火起来,当地居广场的销售额也是能够直接做到翻番。



甚至就连平时不起眼的搬家公司和保洁阿姨都忙得脚不沾地,整个经济链条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各个环节都动起来了。



结尾

2025年的房地产政策或许更像一场“精准外科手术”,国家不再简单“输血”,而是通过机制创新“造血”,这种“既给糖又亮剑”的策略,也许能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一个极大的改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