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央视截图。
百万吨退役电池倒计时,处理不当或导致重金属污染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
然而,随着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逐渐到期,退役电池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04万吨,2030年将达到350万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退役电池若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钴、镍、锂等战略资源浪费,更可能导致重金属污染、电解液泄漏等环境风险。
《江东时评》2021年一篇文章就指出,“退役电池治理好了是‘宝藏’,治理不好是‘地雷’。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就能造成1平方公里土壤污染50年左右。而动力电池容积更大,重金属含量更多,对环境的威胁可想而知。”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回收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非正规回收企业,流入“黑作坊”拆解。据媒体此前报道,这些“黑作坊”直接在室外空地上用液体浸泡电池放电,烟尘直排,导致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退役电池回收暗藏风险。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爆发式污染”,值得警惕。 新华社发
构建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给每块电池安上“身份证”
为应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引导退役电池走向正规回收渠道,此次《行动方案》围绕全链条管理、法治化建设、标准引领等手段破解行业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绿色闭环”。
会议强调,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地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这意味着,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动力电池的流向进行监测,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拆解和利用,实现全程可追溯。这就像给每块电池安装了一个“身份证”,通过这个“身份证”可以清楚地知道电池的来源、去向和使用情况,从而避免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
此前部分地区、企业已在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数字化管理。据此前媒体报道,2024年5月,中汽中心中汽数据牵头组织宁德时代、弗迪、中创新航等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发起了“中国电池ID计划”,旨在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该计划通过赋予动力电池唯一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了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2024年7月,相关企业在试点工作中探索了数据交互和集成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果。
会议还指出,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此外,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