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则新闻,虽不完全直接相关,细想内在却颇有些联系。
据媒体报道,今年,山西、内蒙古、河南等8个省份将不再分文理科,正式实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除语数外之外,考生从物理、历史中选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2门。这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无疑是好消息,意味着可以更灵活地选择搭配擅长科目,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增加录取机会。
另一则新闻,来自最近关注度很高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不久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1990年出生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但令很多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位年轻的CEO从小就严重偏科,英语经常挂科,差点没考上高中,考研还因此落榜,不得不接受调剂。网友编了个段子:怪不得公司叫“语数”科技,因为“外”太差了。
当然,在今天,人才被埋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要有真才实学,总能被看到。王兴兴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有过挫折,但他并未放弃兴趣和梦想,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机器人研发,终于有所成就,受到万众瞩目,用他自己的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可能性:本可以更早做出成绩的人才,被一些既有的评价体系束缚了手脚,导致未被及时“看到”,有人因此走了弯路,也有人干脆就转去了其他未必适合自己的行业。对个人和社会来说,这无疑是损失和浪费,令人感到可惜。
联系高考制度改革释放的信号,或许可以进一步追问的是:一些传统的人才识别和选拔机制,是否还能完全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为不同禀赋的人提供契合自身特点的成长路径,而不是“一刀切”,社会还可以做些什么?
今天谈论上述问题,显然要放在当下全球科创爆发的时代大背景下看。一方面,新技术的迭代迅猛,令人眼花缭乱,国际竞争也是争分夺秒,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远远甩下;另一方面,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单一或单维度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涵盖所有的技术路径,甚至可能成为创造新突破的阻碍。
以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为例,人们已深切感受到科技与人文交融共生的趋势。算法和大数据已经深度介入人文学科的文本分析和历史研究之中,提供了人力难以穷尽的细节和洞察。而对理工学科来说,如果对社会与人性的幽微缺乏敏感,再契合需求的创新技术似乎也欠了点火候。
与此相关,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对人才的选拔和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正在远去,社会迫切需要更加多元、灵活、创新的人才识别机制,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和冲击。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相关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多维度评价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进一步说,这不仅仅是针对当下社会的教育制度和个体的职业选择,更指向国家未来的人才战略储备,事关长远发展。在更宏观的层面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呼唤的,将是更多“不按套路出牌”的专才,甚至是偏才和怪才。有时候,恰是这种常人一时难以理解的“个性”而非“共性”特质,成为了“弯道超车”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要应对这些新挑战并不容易,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有待解答。比如,在提高人才选拔质效的同时,如何尊重并保障教育制度本身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除了教育端的配合,在社会支持、政策支持等其他环节,还有哪些相应的配套保障?
回溯全球历史,很多伟大发现乃至颠覆性创新,都出自年轻人之手。正是他们一次次突破想象力的边界,为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正因如此,人才的评价和选拔,不能辜负这份“想象力”,也需要更有“想象力”。这同样是一种与时俱进。
原标题:下一位“偏科”的王兴兴在哪里?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