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是一个死局,无论有着何种假设,都无法填补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国力差距,日本必败无疑。
值得肯定的是,日本凭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带来了一定的局部优势,在太平洋上对美国海军形成了实力压制。
原本日本海军在当时世界上就是仅次于英美的存在,日本联合舰队拥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内的上百艘先进舰艇,总吨位高达119万吨。而美国海军虽然占优,但是吨位也不过143万吨,日本海军的吨位占到了美国的70%。
再者,不同于美国海军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头兼顾,当时日本海军的主战场只有太平洋。所以,日本联合舰队本身纸面实力就要强于美国太平洋舰队,此后再加上珍珠港一役,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面对日本海军的劣势也就更大了。
但是,日本海军这种优势并不能维持太久,即使没有珊瑚海战役的惨败,日本海军的实力优势,也会被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所抵消。
没办法,美国当时的工业实力太强大了,其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其工业产值几乎占到当时全世界的五分之二。有人戏称,当时美国底特律一条街的汽车数量,比日本全国加起来都还要多。
而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全国总动员,进入到战争状态。大量的民用工厂和资源被转入军用生产。诸如通用、波音、洛马等美国如今知名的军工业巨头,其实大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涉及军工产业,并乘势崛起的。
在强大的工业实力驱动下,美国的坦克、飞机、军舰源源不断的的被生产出来,其效率之高,堪称恐怖。
举个例子,在1942年,美国共生产4.7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平均下来就是,每天生产128架飞机和82辆坦克。这是3个美军飞行大队和1个美军装甲团的规模。而在军舰船舶这种大型装备制造方面,美军的速度更是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1943年秋季,美国最高月造船吨位达130万吨,年造船量超过1500万吨,德意日三国加起来还不足它的一个零头。而原本工期需要半年的万吨级船舶,战争期间美国造船厂可以缩短至半个月,甚至于在1943年10月,“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还创造了仅用4天15个小时就建成下水的纪录。而航母这样的巨无霸,日本满打满算也就29艘,美国却建造了147艘。
盟军超高的造船效率,使得美国的船舶吨位在战争损失的情况下,不降反增。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美国船舶损失约1000万吨,补充量却达5600万吨,越打越多,这简直没法玩儿。
当然,这些武器不仅仅是美军自己装备,当时整个盟军,都得仰仗美国的后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