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去年以来,榆林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聚焦城乡环境治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等领域,深耕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幅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榆林市深入开展全市“垃圾革命”三年行动和中心城区打造“干净驼城”三年行动等“补短板”工程,全市建成建筑垃圾填埋场10处、餐厨垃圾处理厂3处,提升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289个,基本实现市区、县城、乡镇、村庄垃圾清扫和环卫保洁全覆盖,农村垃圾治理率达94.7%。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举办各类宣传活动600余场,建成2个示范街道、100个示范居民小区、21个示范学校,中心城区垃圾分类知晓率90.84%,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04%,全市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大力实施道路标准化管理。榆林城区新建路、金沙路、常乐路、明珠大道等10余条老旧道路焕然一新,成为市民出行的“舒心路”。20万株新绿与30万株花卉交织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画卷。针对停车难题,新建7个停车场,新增5666个停车泊位。市容环境整治持续发力,清理占道经营6.2万余起,拆除广告牌匾478处,清洗“野广告”1万余条,清理地钉螺栓等400余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处置1900余件。通过“零违建”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筑9千余平方米、临建10万余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精致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将门头牌匾备案改为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通过“上门送服务”活动,为企业送上《温馨提示单》,让群众少跑路。在规范秩序的同时,设立谷地峁便民夜市、永安路夜市,设置便民疏导摊点26处、临时年货销售点42处、果蔬临时销售点23处,激活“马路经济”,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范”。持续完善数字城管平台,推出“城管通”APP、“榆林城管”微信小程序,构建部门共治的“大城管”格局。通过“领导干部划片包干”制度,形成“城管委统揽全局,片长督查落实,总网格长协调指挥,网格长属地管理,网格员具体落实”的常态化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
在执法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开展常态化队伍训练,推行早操队列训练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仪容举止。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免罚清单制度,坚持教育引导在先,检查整改在后,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持续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服务群众面对面”活动,策划了“面对面座谈”“城管体验日”“开门纳谏”等活动,通过城管队员加入小区业主群等方式,主动帮助市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从环境治理到城市更新,从服务升级到执法创新,榆林市以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全力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强化政治机关建设、优化城市管理机制、深化环卫管理体系、美化城市环境建设、细化监督执法检查、硬化干部教育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闫景 实习生 罗媛媛 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 叶蕊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