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金观涛说,古代中国有种超稳定结构。
这一切,来源于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创举——科举制。
它比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早了一千多年,它为中国提供了阶层流动途径,它奠定了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它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共识。但它也锁死了中国变革的可能性,让中国一次次错失现代化机遇,甚至还影响着中国的当下。
科举制让中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看不懂科举,就无法看懂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然而,由于资料的纷繁、枯燥,对科举制的研究常困于象牙塔中,潘剑冰的《科举1300年》,让中国终于有了一本面向普通人的科举史。
◎多视角下的中国科举演化史
之前对科举的研究,往往建立在帝王将相甚至上帝视角上,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又视角过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本书则以多视角观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本书堪称宏大,1300年科举史尽入书中,国子监、书院、鸿胪寺、礼部、吏部在科举过程中的作用一应俱全;本书又不失细微,除了制度的设计者,作者还尝试着从科举的参与者:生员、秀才、举人、私塾先生、学政等诸多视角,去还原每个人眼中的科举。
在这样的视角下,科举制的诸多博弈与矛盾一一呈现,科举制的演化逻辑变得清晰,制度的合理性与苦衷也跃然纸上。
◎比通俗更专业,比专业更通俗
当代历史写作有两个方向:一是比拼论证严谨、资料详实,务求专业;一是比拼文笔流畅、叙事精彩,追求通俗。而作者潘剑冰则希望,本书要“比通俗更专业,比专业更通俗”。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论专业,本书站在巨人肩上,汇集钱穆、梁漱溟等大师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有《蕉窗雨话》、《春明梦录》这些冷门史料,光参考资料就列了8页。
论通俗,作者选取了大量有趣的案例。比如,宋代第一次殿试,是靠摔跤选出状元的;秀才听说要岁考皆大惊失色,唯一人镇定自若,一看居然被吓死了;以激进、反科举著称的陈独秀,曾经靠八股中秀才,并深以为傲……
严密的推理,丰富的史料,加上不时冒出来的趣闻,让人在阅读时,常常忘了时间,恨不得把400多页的书一口气读完。
◎看懂传统中国,更看懂我们的今天
科举不仅仅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更是中国文化的中轴。它是一种政治手段,后来却超越了制度、法律、组织、道德规范,甚至政治本身,成为了目的。
作为一种制度,科举已经消失整整120年,但作为一种信仰,科举思维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通过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不但赋予了统治者权力合法性,更赋予他们智识合法性,让上智下愚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依托师生、同年等关系,编织起的人际网络,形成了中国今天的圈子文化、官场文化;对官本位的推崇,“知识改变命运”的执念,造就了中国今天的“考公热”;依托标准化考试,用选拔替代培养的教育思路,更是形成了中国当今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
看懂科举,不仅仅会让我们找到破解传统中国逻辑的钥匙,更为我们看懂今天的中国问题,找到了一面镜子。
本书通过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理清了科举这一传统中国的大问题、真问题,更为今天诸多问题的成因找到了答案,使得“以史为鉴”不再沦为一句空话。店长荐书诚挚推荐《科举1300年》,本书还随书赠送“第一甲第一名”状元书签,感兴趣的书友千万不要错过。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阅读: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