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空天军在哈尔科夫州的一次行动引发国际关注。这次行动标志着沉寂多年的FAB-3000航空炸弹重返现代战场,揭示俄罗斯在对乌克兰军事行动中战术运用的调整。

FAB-3000航空炸弹的研制历程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苏联军事人员在研究英国二战时期航空弹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空军作战需求,开始这款大型航空炸弹的研发工作。冷战期间,面对潜在威胁,苏联对重型航空弹药的需求迫切,推动FAB-3000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然而,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由于其杀伤力而被认为不适合现代战争形态,停止生产。直至2024年,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俄罗斯军工企业重启这一武器系统的生产线。

这款航空炸弹全长约3.3米,最大直径达到820毫米,配备约1米翼展的稳定翼组件。其总重量接近3吨,其中装药量高达1.6吨,体现其作为重型航空弹药的特点。在实际作战中,FAB-3000的破坏效果显著,其核心破坏半径达46米,而杀伤范围则可覆盖约6000平方米的区域。其产生的碎片和冲击波效应可达260米,这一特性使其在对固定目标进行打击时具备优势。

FAB-3000其弹体采用航空专用钢材制造,确保结构强度,优化空气动力性能。弹药引信系统集成多重保险装置,可根据作战需求选择不同的起爆方式。其翼组件的设计考虑高速投放时的稳定性要求,有效提升命中精度。

至2024年初,FAB-3000已完成对现代化作战环境的适应性改造。改进后的版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数字化控制模块,提升与战机火控系统的协同能力。俄罗斯军工企业还针对新型号进行气动外形优化,提高其投放性能。

2024年6月20日,俄罗斯空天军首次在实战中使用这款武器,一架苏-34战机在俄罗斯边境领空对哈尔科夫州利普齐地区的乌方目标实施打击3吨炸弹炸毁乌军大楼,现场毁灭惨烈,无一人幸存。

随后,俄军先后对哈尔科夫利普齐方向乌克兰国民警卫队驻地、苏梅州军事目标以及沃夫昌斯克地区的多处军事设施实施打击。尤其是在沃夫昌斯克地区指挥所的打击行动中,FAB-3000再次证明其对坚固工事的摧毁能力。

其爆炸时产生的2000摄氏度高温火焰,结合冲击波效应,使毁伤半径扩展至160米。这种武器对地下设施的打击能力突出,能够对普通土壤形成8.7米的侵彻深度,即使面对C30钢筋混凝土结构也能达到2米的侵彻效果。

FAB-3000在空中投放性能方面也具有优势。其最大投放速度可达1200公里/小时,投放高度可达1.6万米,有效射程在90-120公里之间。这些参数意味着携带FAB-3000的战机可以在对方防空系统射程之外实施打击,降低己方作战风险。

这种武器对乌方地面防御体系造成压力。在打击军事要点、指挥所等目标时,其破坏力直接影响乌方指挥控制能力和部队集结。

面对这种能够摧毁坚固工事的武器,乌方不得不调整防御策略,增加分散部署和机动作战的比重。这种战术调整降低损失风险,但也影响部队的集中作战能力。

FAB-3000在实战应用中也显露出局限性。首先是载机限制问题,即使是轰炸机的弹舱也只能携带2枚FAB-3000,而战斗轰炸机的挂载能力有限。这种限制直接影响持续作战能力,使得每次打击任务的目标数量受到制约。

其次是精度问题。在未安装滑翔制导套件的情况下,FAB-3000的命中精度较低,这一缺陷可能影响打击效果。相比之下,装备制导套件的FAB-1500虽然威力较小,但命中精度使其在作战场景中具有实用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