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
当地时间2月18日,俄罗斯和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这是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双方最高级别外交官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双方同意建立消除刺激两国关系因素的咨询机制,并组建解决乌克兰冲突谈判小组。
而在俄美关系出现转圜迹象之际,跨大西洋同盟正面临深层危机——美欧系统性矛盾加深,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持续减弱。
2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朔教授,解析俄美会谈将如何推进,欧乌缘何被边缘化,此后又将如何作为等大众关切的问题。
2月18日,俄美会谈/图源央视新闻
俄美会谈:“可能出现边打边谈的局势”
据央视新闻,2月18日,俄罗斯和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这是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双方最高级别外交官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持续约4.5小时。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达成两项重要决定:建立双边关系咨询机制,组建乌克兰冲突谈判小组。双方还同意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投资领域开展合作。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还透露,美方将与盟友就乌克兰问题保持沟通,欧洲可在“合适时机”参与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已将“俄罗斯侵略”等类似措辞软化为“乌克兰冲突”。特朗普更是将这场俄乌冲突的责任归咎于乌克兰,并提议邀请俄罗斯重返G7(七国集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学院教授王朔对这场俄美双边会晤评价道,俄美关系一直是俄乌冲突的核心,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触及俄罗斯核心利益,是危机持续的根源。因此和谈也需要回归其根本,先重启俄美双边关系,建立互信,再解决俄乌问题。
王朔也向封面新闻记者指出,俄美会谈是博弈的过程。未来将就停战、领土、北约、维和、解除制裁、乃至北约等等问题进行多轮谈判,期间还牵扯俄乌的未来政治安排,如总统大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讨价还价将十分艰难,尤其是在具体涉及乌克兰问题时,敏感性和复杂性极高,可能出现“边打边谈”的局势。
2月14日,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图源新华社
跨大西洋同盟的“寒流”
当俄美在谈判桌上重修于好,由美国与欧洲国家组成的军事和经济联盟——跨大西洋同盟正在遭遇“寒流”。
在2月14~16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直指欧洲“背离价值观”,称其“最大威胁来自内部”。会前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也表达了对全球政治碎片化和美欧关系前景的担忧。
会上,面对“欧洲能做什么确保不被排除在谈判之外”的问题, 立陶宛前外交部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伯格斯向媒体坦言,“我们能做得很少”,“我唯一的希望是欧洲能觉醒,虽然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如果欧洲不觉醒,我们可能就要宣布已经死亡了。”
无法发出“一个声音”,一直是欧洲的软肋。当英国首相斯塔默提出欧洲各国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倡议时,法国、瑞典赞成,德国、波兰、西班牙、意大利反对。兰茨伯格斯分析,“有些靠近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国家确实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称它们为东部前线国家……但有些远离俄罗斯的国家会说,‘不,他们(俄罗斯)永远不会袭击我们’。这就是分歧所在。”
在具体的军事援助上,欧洲也显得“捉襟见肘”。据新华社报道,欧洲多国军方领导人正在考虑为乌克兰组建近3万人的“保障”部队,以阻止俄罗斯撕毁停火协议。但该部队规模远低于泽连斯基预期的“至少11万人”。多国同时强调,相关设想须得到美国“托底”支撑。
王朔指出,欧洲内部的不统一、附庸于美国等等问题都成为它无法“上桌”的原因。军事领域的深度依赖是主要障碍——欧洲军队的指挥系统、情报保障和后勤运输等核心能力都离不开美国支持,这使其难以进行独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经济形势不佳,难以支撑庞大军费开支,甚至在支援乌克兰问题上都需要依赖外部资金。
“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欧洲都是如此,比如难民危机、叙利亚、利比亚等冲突,虽深涉其中却无法主导解决方案,这反映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局限性和无力感。”王朔说。
但这样的欧洲,可能是乌克兰当前为数不多的希望。据中新社援引外媒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24日前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举行会谈,探讨欧洲在俄乌谈判中的角色,以及停火后为乌克兰提供的安全保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