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火了,但导演饺子并没有急着“收割流量”,他宣布拒绝接受一切采访,《哪吒》系列的整个创作团队也停止对外宣传,正式进入闭关创作状态。
没错,真正的创作者就应该这样。当外界的赞誉、争议、资本裹挟纷至沓来,唯有沉潜,才能守住内心的秩序。
(绘画:孙琬童)
饺子导演的“i人”属性,懂的都懂。接受访谈、上节目等等这些被外界视为“成功标配”的动作,对于i人而言却是消耗心力的“酷刑”。正如饺子导演所说的,“频繁的曝光让我身心俱疲,我需要回归纯粹创作的状态。”
饺子的闭关并非逃避,而是主动构建的“创作结界”。内向者在高压社交中容易陷入能量透支,而创作恰恰需要深度思考与独处。饺子的闭关选择,实则是对自身性格的坦诚接纳。
对于i人来说,外表的光鲜亮丽不值得羡慕,无需为了这些去消耗自己,守住内心,默默做出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底气。
没有作品的人着实可悲。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琼瑶在她的小说《在水一方》中以她的前夫为蓝本塑造的“卢友文”这个角色,他把所有的作家批评个遍,说,“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家,写些不易取信的故事,无病呻吟一番,不是爱得要命,就是恨得要死,这种东西,怎能流传百世呢?”他甚至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肯好好努力就手到擒来,结果自己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还有现在某些搞自媒体的,他们以“月入XX万来标榜自己”,其实收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靠私域流量做分销,他们其实缺乏生产内容能力,作品都是同质化的标题和内容。
看到这样的人物,总会提醒自己,要踏踏实实,笔耕不辍,永远不要成为眼高手低,只会发表评论,或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的人。
我也曾经陷入自卑,觉得人家能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外面能说会道,还能源源不断地出作品,而我单是阅读写作这一件事就已经几乎耗尽了所有的时间精力,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健身化妆,也做不到在社交场上侃侃而谈,我是不是太差了,太不自律了。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朋友圈某位“大咖级人物”的私信,TA就是那种在各个城市飞来飞去,光鲜亮丽地出席各种活动,又不断有作品问世的人,而TA居然问我,有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替TA写直播的稿件,还有书稿。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光鲜亮丽社交无数总是出现在镜头前的人,背后有枪手。
大家都是凡人,每天花掉几个小时打扮就不可能再花几个小时去读书写作,我何苦为此而内耗呢?
扎克伯格每天都穿一样的牛仔裤和高领衫,就是为了减少自己每天做选择的时间。
我们从处理日常的事情到思考问题都需要“带宽”,能同时关注和处理的事情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关注,处处都要强,就像一条窄马路挤进了好几辆车,必然会造成拥堵,导致我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成为“时间匮乏的穷人”。
在高度社交化的现代社会中,内向常被误认为需要矫正的“缺陷”,但事实上,当创作需要深度专注时,内向者的核心特质恰恰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i人的“社恐”不等于“缺陷”,专注力与深度思考恰是顶尖创作者的稀缺品质。
当社会沉迷于“造神”时,真正的创作者选择退回书斋,以作品为盾,以作品立身,抵御一切虚妄的评判和时代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