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据统计,已造成10户民房被掩埋,29人失联,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痛定思痛,理当深入分析形成重大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为防范和应对类似突发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笔者应用Deepseek大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筠连县山体滑坡并非由局地暴雨直接引发,而是西南地区特殊气候背景(冬季持续降水与冻融作用)与地质条件(陡峭地形、破碎岩层)共同作用的结果",真的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气候因素:持续强降雨与冻融作用叠加
1. 长期强降雨
2025年1月以来,筠连县累计降水量超过300毫米,远超历史同期水平。持续降水导致岩土饱和,抗剪强度大幅下降,成为滑坡的直接诱因。
2. 冬季特殊气候条件
该区域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冬季常出现冷暖空气交替,导致长时间阴雨雪天气。降水以雨、雪、冰粒交替形式渗透土壤,反复冻融循环进一步削弱土壤稳定性。例如,滑坡发生前39天内,当地有20天出现降水,且经历两次显著回暖,加剧了土壤水分饱和。
二、地质与地形条件:高风险区域的自然脆弱性
1. 地质构造复杂
筠连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构造活跃,岩层破碎,滑坡高发。金坪村滑坡区域坡体主要由松散的沉积岩和风化层组成,稳定性极差。
2. 陡峭地形
滑坡区地形高差达283米,平均坡度42.7度,属于典型的陡峭构造侵蚀地貌区。高位山体崩滑失稳后迅速转化为碎屑流,形成长达1.2公里的碎屑堆积体。
三、灾害链效应:从滑坡到碎屑流
滑坡发生后,山体崩滑物因重力作用迅速解体,转化为高速运动的碎屑流,堆积体体积达57.7万立方米,远超源区体积(35.3万立方米)。碎屑流的动态扩展加剧了灾害范围,掩埋房屋和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
四、引发滑坡的直接原因辨析
据统计,筠连县年降水量1458.7mm,降水量最多的是7月份,平均降水量232mm,降水最少的是1月份,平均降水量19mm,降水季节分布特征为,夏秋两季降水最多,冬春两季降水最少,呈现,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特征。例外的是,2025年1月以来,筠连县累计降水量已超过300mm,比历年7月份的降水量还多,滑坡区域海拔600-800米,和成都平原接近,且1月以来该区域气温呈现偏高态势,气温最低6度以上,经笔者梳理分析,造成本次山体滑坡持续强降雨是重要诱因,也是直接引发因素的逻辑就成立了。
Deepseek用19秒时间分析的“此次灾害并非由短时局地暴雨直接引发,而是加之冻融循环的独特作用,导致土壤渗透性增强和抗剪强度渐进式降低。故此,本次滑坡灾害的成因更倾向于长期气候异常与地质脆弱性的复合作用,而非单一暴雨事件的”判断虽有失偏颇,但依然是一篇有足够信息量的文章。可以判断,在未来不远的时期内,我们会逐渐与AI工具建立更加密不可分的应用依赖关系。(来源:气象兵团 公众号)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