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16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闭幕式上,当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哽咽着说出“欧洲不是可有可无的”时,两行清泪顺着他的脸颊滑落。

我也是没料到欧盟居然能贻孝大方到这种程度,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这么没骨气!

当初特朗普刚当选的时候欧洲媒体这如丧考妣的程度,这群人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了,这次痛哭流涕一下,是不是意味着欧洲终于意识到,自己上不了桌了,这种觉醒虽然痛苦,但未必是坏事。至少,欧洲人开始反思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和无力了。

可问题是,反思之后呢?欧洲有没有勇气走出美国的阴影,有没有能力重建自己的独立性?这才是关键。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欧洲的未来,不是靠哭出来的,而是靠行动拼出来的。诸公能哭死董卓乎?





炸你天然气管道,让你买高价天然气的时候,不敢查,不敢哭。

一船一亿刀利润的让欧盟购买自由民主天然气。你们兴高采烈!

美国商务部长带队去德国开招商会,拉着德国化工企业搬家去天然气便宜的美国。你们喜笑颜开!

给美国国产电动车发补贴变相阻止欧盟电动车出口。你们箪食壶浆!你欧盟不但主动张嘴接着,还笑呵呵的说这是共同价值真香。

骂你两句,你现在哭了?之前是不敢相信?还是不敢承认?欧洲你在矫情什么?

老美从来就没把你们当回事,你们是真傻还是装傻?

美国眼里只有利益,而欧洲,不过是被利用的一方。

欧洲过去几十年靠美国当保镖、俄罗斯供煤气、中国造袜子,活成了躺赢的“三和大神”。

结果现在美国要搞单飞,俄罗斯断供能源,连义乌小商品都涨价,欧洲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被拆了三条腿的椅子——想站着都费劲。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将慕安会比作“精神病院的晨起活动”,并嘲讽霍伊斯根的眼泪是“欧洲软弱的体现”。更绝的是,当霍伊斯根搬出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绥靖政策”警告美国时,俄罗斯人立刻戳穿其历史错位——毕竟,当年击败纳粹德国的主力是苏联红军,而霍伊斯根作为德国人引用这段历史,听着都让人感到尴尬!

扎哈罗娃甚至建议给霍伊斯根颁发“政治戏剧终身成就奖”,毕竟能在外交场合哭出“琼瑶剧”水准的政客,冷战结束后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欧洲的“中年危机”:从“价值观卫士”到“国际笑柄”

霍伊斯根的眼泪,本质上暴露了欧洲的“中年危机”。这个曾经以“价值观外交”自诩的大陆,如今既无法用“民主灯塔”的人设吸引盟友,又无力用经济实力震慑对手。当美国转向“美国优先”,中国推进“全球南方”合作时,欧洲却卡在“战略自主”的口号与“军事外包”的现实之间,活像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尴尬大叔。

更可悲的是,欧洲的焦虑在慕安会报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报告承认全球治理体系“过时”,却提不出改革方案;呼吁“多极化”,却哭的如丧考妣。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像极了相亲市场上挑三拣四的大龄青年——嘴上说着“宁缺毋滥”,实际连约会对象都凑不齐。





结语:眼泪之后,欧洲该往何处去?

霍伊斯根的眼泪或许能赚取一时同情,但解决不了欧洲的根本困境。当美国把北约变成“付费会员制”,当俄罗斯在战场步步紧逼,当中国微笑着递上合作备忘录,欧洲真正需要的不是纸巾,而是一面照清现实的镜子。毕竟,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眼泪换不来安全,戏精人设也撑不起大国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