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点、线、面、网”齐发力,共筑“四位一体”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激活理论创新“点”,共筑学术共同体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百年峥嵘岁月,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引领中国共产党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正是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矢志坚守,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坚毅的奋斗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冲破旧世界的黑暗笼罩、开辟新中国的光明前景。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理论之树”蓬勃生长、永葆常青,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础条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则是规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激活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及激活理论创新“点”的根基,这为指引建立高校思政学术共同体架桥铺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思想纵深。

在学术方向上,建立“把稳方向、与时俱进”学术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搭建高校思政学术共同体的底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就是守正创新: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为指引,能够确保理论创新“点”的正确立场和客观理性;另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为指引,能够对理论创新“点”实施“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

在学术风尚上,建立“踔厉奋发、敢于创新”学术共同体。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不仅仅是历史孕育的价值理念,更是指引现实的精神力量。因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能够有效滋养创新主体的思想活力,摒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脱离实践、脱离现实的倾向,营造“踔厉奋发、敢于创新”的创新风尚。在创新风尚的熏陶下,高校思政的理论创新“点”得以充分激活,理论创新空间得以深化拓展。

在学术视野上,建立“扎根中国大地、胸怀世界眼光”学术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伟大建党精神真理观深刻展现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伟力:只有将理论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实际情况、文化传统,才能厚植思想根基、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篇章。与此同时,秉承开放姿态、拓展世界视野、洞察世界大势、回应世界之问,也是激活理论创新“点”、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必备素养。

传颂革命故事“线”,共筑信仰共同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历史观的价值主张与实践要求。贯彻伟大建党精神历史观,实现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线”的鲜活叙说、生动承传,才能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丑化、抹黑,才能强化时代新人担当历史使命的骨气、底气、志气,为共筑高校思政信仰共同体提供主体条件,有效夯实高校思政育人的信仰底座。

坚定时代新人的历史自信。百年党史华章,生动昭示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创基业、谱新篇,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人民树立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自信。将伟大建党精神历史观与鲜活的革命故事“线”,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各环节:让时代新人沉浸式领略“英勇斗争的昨天”“改革奋进的今天”以及“欣欣向好的明天”,提升时代新人的历史智慧,挺起时代新人的精神脊梁;让时代新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观察时代潮流、历史大势,规避“西方中心主义”与“历史终结论”的蛊惑,坚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

提振时代新人的使命自觉。中国共产党胸怀永不懈怠的使命意识,始终不忘“谋复兴、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摆脱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一系列弊病:“此起彼伏”的党争政治,引发社会撕裂;表演政治低俗化,民粹主义沉渣泛起;短视政治沦为常态,大资本领衔的“深层政府”大肆染指公权公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崇高使命意识,浇灌到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当中,有效引领时代新人坚守崇高信仰、自觉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相得益彰。

亮剑社会舆论“面”,共筑传播共同体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斗争观的总体概括。不懈的斗争精神、顽强的斗争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力挽狂澜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坐标。从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邓小平的敢闯敢“冒”,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精神引领中国共产党书写辉煌史诗。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美国不仅仅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金融战和科技战,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开展日益疯狂的舆论战、认知战。在伟大建党精神斗争观的指引下,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传播主线,是赢得舆论先机、共筑传播共同体的有效路径,有效凝聚高校思政育人的传播合力。赓续红色血脉,淬炼传播共同体“坚强体魄”。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峥嵘岁月的见证者,蕴含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是激活传播力量的精神之池,是把稳传播方向的价值之舵;赓续红色血脉,是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增强斗争本领的信仰之基。在社会舆论“面”,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西方中心论”等论调,主动亮剑,破除舆论顽瘴痼疾、奏响时代主旋律、讲述先烈斗争史诗,引领时代新人价值观。赓续红色血脉,抵御“普世价值”的“糖衣炮弹”。“普世价值”罔顾历史文化、政治宗教、民族文明的多样性,用暴力机器或经济殖民等手段,强行实施“民主改造”,最终酿成“颜色革命”“中东危机”“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人间悲剧。赓续红色血脉,既为戳破“普世价值”的“糖衣”提供精神利器,也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历史证明。

构建实践育人“网”,共筑实践共同体

高校思政育人,是理论铸魂与实践淬炼的有机统一。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群众观,则是共筑实践共同体的精神指引。必须积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群众观,实现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有效拓展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空间。

锚定目标: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武装,切实提升高校思政的思想引领力;增强“四个意识”教育,弘扬共产党人的优良政治品格,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靠实干、用奋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时代新人的强国担当,矢志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拓展网络:党史教育、主题教育、志愿服务。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群众观为指引,推动党史教育、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等三大实践网络的贯通、协调和互补;另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群众观为指引,追踪时代潮流、响应国家需求、立足民族特色,拓展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开辟实践教学新平台、新模式。

共建共享:党委领导、高校策划、社会协同、个体参与、数字赋能。将伟大建党精神群众观,全方位融入实践共同体的日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共创“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实践育人网络提供精神纽带;为遴选“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示范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价值标尺;为协力打造“一站式”思政服务云平台提供价值向导。这有效推动了共建共享“大思政”格局的孕育发展。

(作者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


原标题: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思政铸魂育人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刘海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