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尸骨未寒,关于遗产、抚养权的风波再起。
对明星,尤其是拥有巨量财富的人来说,身后事本就是一团乱麻。如果没有遗嘱,生前又经历多段婚姻,还有幼子幼女,无疑将会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遗产争夺战。
看情况,关于大S的遗产之战,才刚刚开始。
而怎么分配遗产,如何合理传承财富,也成了最近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
在这些风波中,番茄君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一位已故的传奇女星——“肥肥”沈殿霞。
17年前因肝癌去世的她,虽然阔别演艺圈多年,但在财富传承方面,却有三个大智慧。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肥肥则将这句话诠释得恰到好处。
智慧一:用信托延迟遗产交付,用时间过滤成长风险
早在2007年,身患绝症的她就开始为女儿郑欣宜的未来提前布局。
2008年沈殿霞离世时,女儿郑欣宜刚刚21岁,彼时,她可以继承的遗产,不仅有母亲价值6000万港币的资产,还有一套价值3000万港币的豪宅。
但肥肥并未让女儿直接拿到这笔钱,而是将其尽数转入了一个家族信托。
按照信托的约定,女儿郑欣宜被指定为信托的唯一受益人,但在35岁生日之前,她每月只能从信托账户中支取2万港元作为生活费,无权动用信托中的本金。
这个安排乍一看有些奇特,却包含了沈殿霞深谋远虑的良苦用心。
作为过来人的沈殿霞深知,一个头脑简单、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继承一大笔遗产,很可能成为觊觎者的目标,或者因为不懂理财而挥霍无度。
毕竟,在金钱面前,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沈殿霞担心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年轻时的沈殿霞也是一掷千金,买名牌、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虽然事业有成,但她的生活却一直在透支。因此,吸取了教训的沈殿霞决心让女儿远离这些诱惑,过有规划的生活,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于是她想到了“延迟满足”的理念,在女儿年轻气盛、最容易被诱惑的年龄阶段,严格控制她的花销;等到女儿年长成熟后,再拿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事实证明,沈殿霞的远见卓识是正确的。
郑欣宜本就是香港出了名的“星二代”和“精神小妹”,在母亲去世后的这些年里,的确有挥霍无度的倾向。
她频繁出入高端餐厅,各种购买奢侈品,送男友一块表,都高达17万港币。
据港媒报道,她在继承母亲的豪宅后,很快就将其变卖,套现1500万港元,和男友挥霍一空。最落魄时,郑欣宜兜里仅有26块钱,跟叫花子没两样。
因为有这笔巨额财富,郑欣宜身边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富家公子”,对她倾尽谄媚之能事,盯上的,就是肥肥留下的巨额遗产。
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郑欣宜的这笔“遗产”,连本尊都拿不到,更别提配偶了。
就这样,郑欣宜连着换了三任男友,除了被挥霍的房产,遗产丝毫未动。
不夸张地说,肥肥用自己的智慧,为女儿避免了一场“消失的她”一般的危险。
如果当时将6000万的遗产一次性给她,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庆幸的是,凭借信托每月支付生活费的模式,郑欣宜不仅规避了被别有用心者盯上的可能性,还至少能够衣食无忧,不至于沦落街头。
这也说明,财富传承不是简单的“给钱”,而是用时间过滤继承者的风险,考验继承者的心智。
智慧二:设定“成长KPI”,让财富成为人生导师
除了“延迟满足”,沈殿霞的第二个智慧,更加高明。
在设立信托时,肥肥为女儿提取信托基金,设定了一系列条件。
因为信托具有私密性,目前为止,我们只能知道,这些继承遗产的必要条件,多达30个。
根据对郑欣宜的采访,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要求郑欣宜在继承遗产之前,必须完成至少2000小时的义工服务。
200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什么概念?每天完成2小时,需要将近3年时间。
肥肥为什么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女儿受苦吗?要知道,香港的义工都是要真正做事情的。
番茄君记得,香港有一档综艺,叫《穷富翁大作战》,就是让富人,去体验底层穷人的生活。
体验之前,富翁们每个都跃跃欲试,自信满满,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不够努力”。结果不到24小时,个个都被虐哭。
这成了他们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堂教育课。
我想,肥肥的用意,也在于此。这一条件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母亲为女儿定制的“社会必修课”。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富家女,被要求走进社会底层,体验贫苦大众的生活,这会给她的人生观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启发?
郑欣宜从小被明星叔叔阿姨簇拥,对真实社会一无所知。
通过做义工,郑欣宜必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她可能会去贫民窟分发食物,会去孤儿院带孩子,会去养老院打扫卫生等。
通过服务弱势群体,亲身体验真实社会的残酷,以及财富的来之不易之后,她才能意识到,赚钱的辛苦和不易。关键的是“劳者善心生”,她通过义工的经历知晓,在自己的富足生活之外,还有无数需要帮助的人。
她或许会由此懂得感恩,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当人生阅历和心智逐渐丰富之后,她继承千万财富时就会三思而后行,理性地考虑如何运用手中的资源,而不是任性挥霍。
正如沈殿霞所期望的那样,女儿最终会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而不是成为金钱的奴隶。
这样一来,肥肥不仅用钱,激励了女儿成长;更用巨额遗产,重塑了她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可谓真正的“一石二鸟”。
其实,真正的财富传承,不是留下金山银山,而是塑造价值观。
肥肥用“义工KPI”告诉世人,让继承人先学会低头看路,才能抬头走稳人生。
智慧三:引入“监管天团”,让遗产越传越多
除了关注女儿的人生,沈殿霞在财富传承方面的远见,还体现在对遗产保值增值的重视上。
如果遗产长期闲置、不去投资理财,其实是会缩水贬值的。沈殿霞生前不善理财,但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她在信托规划中,特意委托了前夫郑少秋以及好友陈淑芬等亲友,担任信托的监察人,负责监管和建议受托机构的投资决策。
这个举措不但可以牵制受托人,也有利于实现信托财产的保值增值。
事实也的确如此,2007年装入信托的6000万港币,在专业理财团队的运作下,到2022年,也就是郑欣宜35岁时,已增值到了上亿元。
具体金额,只有郑欣宜自己知道。
这期间,她每月2万港币的生活费,不仅没有影响本金,更没有影响“钱生钱”。
可以说,沈殿霞不仅给女儿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还在无形中给她上了一堂“理财课”,让她明白了钱生钱的道理。
郑欣宜35岁生日后从信托中继承的,不只是更为庞大的财富,更是母亲留给她的理财智慧和责任意识。
其实,这14年间,肥肥的每一个安排,都恰好帮助女儿,度过了至关重要的人生难关。
郑少秋负责亲情监督,防止女儿冲动消费;陈淑芬凭借娱乐圈资源,为郑欣宜事业保驾护航;专业机构则通过稳健投资,实现资产滚雪球式增长。
财富的管理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制度、人情与专业的三重加持——肥肥用“铁三角”的智慧架构证明,唯有让钱活起来,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沈殿霞在财富传承上的考虑可谓无微不至,给那些希望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的人们树立了典范。
她的财富布局集合了资产配置、人生规划、价值引领等多重内涵,不仅为女儿撑起了一片护身伞,更是给她指明了一条人生的航向。
相比之下,那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争夺遗产的做法,是短视且没有意义的行为。
每一个人的生命终会走到尽头,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些东西,在我们百年之后还熠熠生辉。
通过肥肥的遗产分配,我们似乎看到,财富不应仅仅是金钱,它还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处世智慧,这些都是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肥肥用行动告诉世人,我们要未雨绸缪地做好财富规划和人生安排;要从心底为子女的将来考虑,给他们铺就成长阶梯;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和专业的方式让财富升值,而不是简单地囤积。
这些智慧和远见,恰恰是当下很多家庭缺失的。
愿每一个人都能从肥肥的安排中有所启迪,去思考财富对自己和家人的真正意义,然后采取睿智的行动,让财富传承成为一种造福后代、利于社会的长久事业。
我坚信,比起那些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一个慈善的善举、一句发自肺腑的教诲、一个勤勉上进的品德,会是我们留给后世最好的遗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