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的根本保障。而军事发展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直观体现。军事装备涵盖了海、陆、空等多个关键领域,是各国军事力量的核心载体。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投入资源,致力于战机、舰艇等装备的研发与升级,以增强自身的军事威慑力。然而,军事装备的范畴广泛,坦克作为陆地作战的重要武器,尽管在现代战争中,海上作战和空战备受关注,但其在陆地战中的关键作用依然不可忽视。在二战期间,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成为陆军作战的重要武器,深受各国陆军的青睐。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出现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这一订单瞬间吸引了美俄这两个军火出口大国的目光。为了争夺这笔订单,美俄两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推销各自的坦克产品。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精准的火力打击能力在当时备受瞩目;俄罗斯则主打 T72 坦克,其坚固的防护装甲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卖点。然而,这两款坦克的高昂价格却让深陷两伊战争泥潭的伊拉克望而却步。当时,在中东地区,伊拉克与伊朗国力相当,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中,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两伊战争。战争初期,两国凭借石油出口积累的财富,从外界大量采购先进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将破坏重点转向对方的石油产区,导致两国经济遭受重创。伊拉克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咬牙筹集了数十亿美金,准备购买强力装备以扭转战局。然而,以伊拉克的预算,若购买美俄的坦克,仅能购入 200 至 300 辆,这对于急需大规模扩充装甲部队的伊拉克来说,对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就在此时,中国的 69 式坦克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进入了伊拉克的视野。以伊拉克的预算,能够购买上千辆 69 式坦克,这无疑可以迅速组建起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伊拉克经过综合考量,认为中国 69 式坦克更符合其当下急需扩充装甲力量、提升战斗力且预算有限的实际情况,最终将这笔巨额订单交给了中国。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武器装备研发上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积累,使得我国早在很久以前就能够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崭露头角。我国研发的 59 系列坦克,不仅在性能上表现出色,而且价格优势明显,比美俄的同类产品价格低出一半,这让处于战争经费紧张状态下的伊拉克心动不已。伊拉克当即敲定装备采购,并以美金全额支付,110 天后顺利接收了 1150 辆坦克,既缓解了经费压力,又有效增强了其在战场上的战斗能力。

在海军装备领域,中国航母的发展备受瞩目。央视新闻报道称:“我国海洋面积广阔,仅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空母舰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所以未来势必会继续建造新的航空母舰……” 此外,还提到与 “福建舰” 配套的新型舰载机也将陆续揭开神秘面纱。这是官媒首次公开中国建造航母的后续计划。此前,根据扬子晚报的报道,中国已储备 9 名航母舰长,有专家推断,培养一个合格的航母舰长可能需要至少 20 年的军旅生涯。这意味着中国至少有建造 9 艘航母的计划或想法。


事实上,从冲破三大岛链、服务中国未来的全球海洋战略来看,解放军至少需要 9 艘航母才能满足冲破岛链封锁、实现 “打出去” 的最低战略需求。9 艘大吨位弹射型航母的高在航率,将足以耗尽并透支美国海军全部现役核动力航母的可部署性资源。若将航母自身性能考虑在内,那么建造两位数的航母数量也不为过。

与此同时,江南造船厂发布的海报图展示了一艘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舰,舷号标识为 “20”。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舰舰岛进一步缩小,不仅远小于 “辽宁舰” 和 “山东舰”,甚至比已经实现相当程度小型化的 “福建舰” 的舰岛还要小。更重要的是,其舰岛位置十分靠后,这一布局与美国最新型航母 “福特” 级的舰岛布局方式相近。由于常规动力航母需要烟囱,而核动力航母无需烟囱,不受进气通道和排烟通道的限制,因此可以将舰岛大幅后移,从而为甲板前部和中部留出大量可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舰载机的调度流程,有利于快速放飞战机。由此推断,这艘舷号为 20 的国产航母很可能将采用核动力。

而大连造船厂发布的某船舶动力装置招标公告显示,中标方为中核研究院。据此推测,大连造船厂很可能正在着手筹建中国下一代核动力航母。这意味着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或将同时开建 004 和 005 号核动力航母,而这两家造船厂都具备丰富的航母建造经验。


航母核动力系统的技术难度极高。船用核动力装置是将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与电能,为船舶提供动力的总称。它主要由核能产生系统和能量转换系统两部分组成。通常,核能产生系统由反应堆、一回路、相关的屏蔽和核仪表与控制等系统组成;能量转换系统包括二回路、轴系、电力和相关仪控系统等。反应堆是产生并维持核裂变能的装置;一回路包括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及相关核辅助系统和专设安全系统,是保障核反应堆正常运行和安全的系统总称;核仪表和控制系统是反应堆及一回路温度、压力、流量、水位及核参数测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总称。通常将这些涉核的系统和设备组成部分统称为核动力装置。

历史上,世界各国曾成功运用在船舶上的核动力类型主要包括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和液态金属堆(钠和铅铋)核动力装置。液态金属堆的显著优点是传热效率高,可在低压环境下运行,能使核动力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减少;但其对材料耐腐蚀性等要求很高,且由于液态金属熔点较高,需要专门的加热装置来维持其液体状态,这给反应堆的运行和维修等带来了诸多新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液态金属堆核动力装置已于 20 世纪退役,如今占压倒性多数的是加压水型核反应堆,即在高压条件下,利用普通水(轻水)作为媒介,将核反应产生的热能导出,产生的蒸汽推动燃气轮机运转。按照中子能量分类,这种反应堆属于热中子反应堆,轻水兼用作中子的减速剂。

在加压水型核反应堆中,通过向次冷却水加压来保持水的高沸点。关于军用核反应堆的详细数据属于各国核心机密,并无公开资料。加压水型核反应堆也存在明显缺点,若核反应堆持续运转,堆芯的铀 - 235 会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钚 - 239 以及分裂生产物会留存在堆芯内。因此,每隔几年就需要更换一次新的堆芯,而取下压力容器盖的作业非常危险(如果是潜艇,还必须拆下耐压艇壳)。

船用核动力建造在船舶上,由于船舶往往受到重量和尺寸的限制,留给核动力的建造空间通常十分苛刻。因此,船用核动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核动力船舶通常在海上运行,长期经受海洋条件对堆芯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船用核动力还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因船体碰撞、鱼雷爆炸等带来的强冲击影响。


中国在航母建造领域发展迅猛,002 号航母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已掌握航母建造的全部技术,003 号航母则首次采用了电磁系统(电磁弹射、电磁阻拦),并运用了马伟明院士独创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央视更是将 003 号航母称为常规动力航母的天花板。而到了 004 和 005 号航母,中国将开始探索核动力系统技术。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级航母存在诸多不可靠性问题。“福特” 号的双波段雷达平均故障周期设计要求为 339 小时,但实际仅为 102 小时,生产综合射频桅杆的供应商已倒闭。主发电机组也曾发生故障,导致长时间少一台发电机组。更致命的是,“福特” 号的近防系统 3 项测试至今全部未通过,多次出现故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工作。

中国核动力航母在作战能力上有望明显优于福特级。在 004 和 005 核动力航母上,舰载机将采用歼 35 和歼 15 的有效搭配,预警机空警 600 也将上舰。采用数字雷达的空警 600,可以在 400 公里外锁定隐身战机,直 - 20F 舰载反潜直升机也将登上航母,其作战能力将远优于福特号。

与此同时,在国际战略资源领域,中国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以稀土资源为例,美国一直对稀土有着强烈的需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稳定的稀土供应。美国与蒙古签署了稀土相关协议,妄图绕开中国实现稀土的运输和获取。然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计划屡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飞机将蒙古的稀土运往美国,却遭到中国领空新规的拦截,美运输机被困在乌兰巴托,中国领空新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铁路运输方面,蒙古的铁路轨距问题成为运输瓶颈,且想要通过铁路运输稀土必须经过中国,中国的态度和相关规定使得美国的稀土运输计划在中国门口受阻。印度曾试图插手中蒙稀土贸易,精心谋划的三条运输路线最终全部失败。美日韩争抢蒙古稀土,但中国牢牢掌控着运输命脉,无论是港口运输还是陆地运输,都让美国的稀土计划难以顺利推进。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天津港用于稀土运输,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在其他战略资源方面,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使战机摆脱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成果震动了五角大楼;通辽铀矿的发现,让美国核潜艇的燃料缺口难以弥补;百年焦作铝矿的逆袭,使得波音公司不得不采用中国生产的飞机蒙皮;四川钛矿的发展让空客的 A350 在使用中国钛材时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四子王旗的萤石影响到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煤矿的煤炭资源吸引了美国电厂纷纷求购。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强大掌控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

综合来看,中国在航母建造以及战略资源领域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以及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航母从无到有、从掌握技术到探索核动力,与美国在战略资源获取上的处处碰壁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军事科技和资源领域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推动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