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立足国际舞台的根基,而军事发展作为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军事装备涵盖了海、陆、空多个关键领域,是各国军事力量的核心体现。各国都在积极投入资源,致力于战机、舰艇等装备的研发与升级,力求在军事技术上取得突破。然而,军事装备的范畴广泛,坦克作为陆地作战的重要武器,尽管在现代战争中,海上作战和空战备受关注,但在陆地战中,坦克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回顾二战时期,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防护和良好的机动性,成为陆军作战的重要支撑,深受各国陆军的重视。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出现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这立刻吸引了美俄这两个军火出口大国的目光。为了争夺这笔订单,美俄两国纷纷全力推销自己的坦克产品。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精准的火力打击能力在当时备受瞩目;俄罗斯则重点推荐 T72 坦克,其坚固的防护装甲成为吸引客户的关键优势。然而,这两款坦克的高昂价格让深陷两伊战争泥潭的伊拉克望而却步。当时,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和伊朗国力相当,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中,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两伊战争。战争初期,两国凭借石油出口积累的财富,从外界大量采购先进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将破坏重点转向对方的石油产区,导致两国经济遭受重创。伊拉克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咬牙筹集了数十亿美金,准备购买强力装备以扭转战局。而对于伊拉克来说,最急需的武器装备就是坦克。中国的 69 式坦克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进入了伊拉克的视野,以伊拉克的预算能够购买上千辆,这无疑可以迅速组建起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伊拉克经过综合考量,认为中国 69 式坦克更符合其当下急需扩充装甲力量、提升战斗力且预算有限的实际情况,最终将这笔巨额订单交给了中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武器装备研发上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积累,使得我国早在很久以前就能够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崭露头角。我国研发的 59 系列坦克不仅在性能上表现出色,而且价格优势明显,比美俄的同类产品价格低出一半,这让处于战争经费紧张状态下的伊拉克心动不已。伊拉克当即敲定装备采购,并以美金全额支付,110 天后顺利接收了 1150 辆坦克,既缓解了经费压力,又有效增强了其在战场上的战斗能力。
在海洋权益领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钓鱼岛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中国大陆正东侧东海大陆架以东的台湾岛东北部,处于中琉界沟西侧。它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
钓鱼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钓鱼诸岛总面积 6.3 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达 4.3 平方公里,海拔约 362 米,岛上长期无人居住,在中国历史上也被称为钓鱼台,整个岛群也叫钓鱼岛列岛。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其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并非 “无主地”。1895 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并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 年 12 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但琉球群岛被美国政府托管,成为遗留问题。
从战略价值来看,钓鱼岛是台湾暖流(黑潮)必经海域,受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是台风通道,每年有多次台风经过。由于台湾暖流具有高水温、高盐度的特点,钓鱼岛海域的表层水温夏季约 27 - 30 度,冬季也不低于 20 度,比邻近海水高 5 - 6 度。这种水温环境使钓鱼岛海域成为鱼类栖息、成长、繁殖的优良场所,是我国东海著名的渔场。福建沿海和台湾居民能乘顺潮顺风之便,到钓鱼岛海域打鱼。就海底资源而言,钓鱼岛周围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
日本之所以觊觎钓鱼岛,主要是因为钓鱼岛所能带来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日本和中国是相向不共架国,按照联合国的海洋法公约划定,亚洲经济委员会勘探出的东海富含油气储藏的大陆架,三分之二应归中国大陆,日本只能享有三分之一。而钓鱼岛的位置正好在冲绳海槽上沿,大陆架向东延伸至此突然中断。如果日本占有钓鱼岛,就会与我国成为 “相向共架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裁定,“相向共架国” 大陆架权益划分是一家一半,如此一来,钓鱼岛周围 20 - 22 万平方公里富有油气储藏的区域基本上要划给日本,这是日本觊觎钓鱼岛的重要原因。
钓鱼岛问题源于 1972 年美日两国签署协定,将琉球群岛的 “施政权” 转交日本。在那个特殊年代和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下,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争端上保持了克制,并达成了某种共识,即日本不登岛,中国不捕鱼。尽管后来日本有人偷偷登岛,但总体上日本对私自登岛行为还是禁止的。中方也恪守承诺,禁止渔民进入钓鱼岛海域捕鱼。可以说,尽管存在主权纷争,当时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控制了钓鱼岛。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力量薄弱,确实没有足够力量控制钓鱼岛。
直到 2012 年,日本政府搞了购岛事件,企图通过钓鱼岛 “国有化” 来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2012 年 9 月 14 日,中国的 6 艘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展开巡航。9 月 18 日,13 艘中国公务执法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与日本海保厅船只对峙。9 月 19 日下午,中方在钓鱼岛海域的执法船只增加到 16 艘,同时大批中国渔船也驶向钓鱼岛。此后,中国在钓鱼岛进行了常态化巡航,2013 年中国海监巡航范围就已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当年中国海监海上巡航 262 天,共计 50 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如今,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已是常态,进入 12 海里也早已不是问题。日本虽有船只前来,但都被中国海警船拦截在 12 海里之外,从日本新闻报道中也能看到,中国海警船基本上常驻在钓鱼岛领海海域。中国巡航海监船还直接配备了 76 毫米火炮。
既然已经实现常态化巡航,那中国为何不登岛造陆呢?中国有句古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如果贸然登岛,只会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东海挑拨离间提供借口,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只会得不偿失。在中国实控钓鱼岛之初,日本海监船还会跟随,而在 2014 年,中国海军舰船进入附近海域,不小心用火控雷达照射了日本海监船和飞机后,日本就再也不敢干涉中国船只进入钓鱼岛 12 海里区域了,中国渔民也可以在附近正常作业捕鱼,只要不登岛,日本就权当没看见,彼此形成了一种默契。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直接派人登岛,既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会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现在钓鱼岛实际上在中国的有效管控之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一些外部矛盾会逐步得到解决,到时候钓鱼岛相关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几十年的时间中国都等了,不必急于一时。
与此同时,在国际战略资源领域,中国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以稀土资源为例,美国一直对稀土有着强烈需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稳定的稀土供应。美国与蒙古签署稀土相关协议,妄图绕开中国实现稀土运输和获取。然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计划屡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飞机将蒙古的稀土运往美国,却遭到中国领空新规的拦截,美运输机被困在乌兰巴托。在铁路运输方面,蒙古的铁路轨距问题成为运输瓶颈,且想要通过铁路运输稀土必须经过中国,中国的态度和相关规定使得美国的稀土运输计划在中国门口受阻。印度曾试图插手中蒙稀土贸易,精心谋划的三条运输路线最终全部失败。美日韩争抢蒙古稀土,但中国牢牢掌控着运输命脉,无论是港口运输还是陆地运输,都让美国的稀土计划难以顺利推进。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天津港用于稀土运输,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在其他战略资源方面,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使战机摆脱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成果震动了五角大楼;通辽铀矿的发现,让美国核潜艇的燃料缺口难以弥补;百年焦作铝矿的逆袭,使得波音公司不得不采用中国生产的飞机蒙皮;四川钛矿的发展让空客的 A350 在使用中国钛材时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四子王旗的萤石影响到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煤矿的煤炭资源吸引了美国电厂纷纷求购。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强大掌控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
综合来看,中国在钓鱼岛主权维护以及战略资源领域的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坚定的主权意识以及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对钓鱼岛的有效管控与美国在战略资源获取上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中国将继续在海洋权益维护、军事科技和资源领域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中国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