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根本支撑,而军事发展作为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与国际地位。军事装备作为军事力量的重要载体,涵盖了海、陆、空各个领域,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升级,力求在战机、舰艇等核心装备上取得技术突破,以此提升自身的军事威慑力。然而,军事装备的范畴极为广泛,坦克作为陆地作战的关键装备,尽管在现代战争中,海上作战和空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导致其关注度相对有所下降,但陆地战在国防体系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坦克在陆地战场上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回顾二战时期,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成为陆军作战的核心力量,深受各国陆军的青睐。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出现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瞬间吸引了美俄这两个军火出口大国的目光。为了争夺这笔订单,美俄两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推销各自的坦克产品。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凭借其当时极为精准的火力打击能力,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备受瞩目;俄罗斯则主打 T72 坦克,其坚固的防护装甲成为吸引客户的最大卖点。然而,这两款坦克高昂的价格却让伊拉克望而却步。当时,伊拉克正深陷两伊战争的泥潭,与伊朗的战局陷入胶着状态。战争初期,两国依靠石油出口积累的财富,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先进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将破坏重点转向对方的石油产区,导致两国经济遭受重创。伊拉克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咬牙筹集了数十亿美金,准备购买强力装备扭转战局。然而,以伊拉克的预算,若购买美俄的坦克,仅能购入 200 至 300 辆,这对于急需大规模扩充装甲部队的伊拉克来说,对战局的帮助微乎其微。
就在此时,中国的 69 式坦克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进入了伊拉克的视野。以伊拉克的预算,能够购买上千辆 69 式坦克,这无疑可以迅速组建起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伊拉克经过综合考量,认为中国 69 式坦克更符合其当下急需扩充装甲力量、提升战斗力且预算有限的实际情况,最终将这笔巨额订单交给了中国。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武器装备研发上的深厚积累和不懈努力,使得我国早在很久以前就能够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崭露头角。我国研发的 59 系列坦克,不仅在性能上表现出色,而且价格优势明显,比美俄的同类产品价格低出一半,这让处于战争经费紧张状态下的伊拉克心动不已。伊拉克当即敲定装备采购,并以美金全额支付,110 天后顺利接收了 1150 辆坦克。这笔交易既缓解了伊拉克的经费压力,又有效增强了其在战场上的战斗能力。
在军事装备的技术发展领域,有源相控阵雷达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至今仍然属于高精尖的雷达装备,尤其是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更是只有少数顶级战斗机才有资格装备。以俄罗斯为例,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俄罗斯空天军现役主力的 “四代半” 战机苏 - 35 战斗机,还在使用 “雪豹 E” 无源相控阵雷达,而其余的苏 - 27、苏 - 30 等战机甚至还在沿用比较传统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只有最先进的隐身战机苏 - 57 战斗机才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然而,据外界分析人士指出,苏 - 57 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稳定性存疑。这并非俄罗斯空天军不想使用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实在是技术层面的限制让他们有心无力。
再看美军,其 F22、F35 战机都还在使用砷化镓雷达,并且 F35 的砷化镓雷达 AN/APG - 81 预计将继续生产到 2030s 以后。然而,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中国的歼 10、歼 11 战机都已经全部升级为相控阵雷达,探测性能远超美国 F35。
早期的歼 10A 与歼 11B 搭载的是传统的机械式扫描雷达,也就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机械式扫描雷达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来移动波束,其观测屏幕上有一条不断扫描的线,代表着正在旋转的雷达,只有雷达照射到的方向,物体才能显示出来。但这种机械雷达性能有限,而早期的歼 10A 和歼 11B 又尚未到退役的时候。为了提升这些战机的战斗力,中国独创了一项新技术,给歼 10A 和歼 11B 全面升级 JKL - 24 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标志着中国战斗机全面普及相控阵雷达,而且是更为先进的氮化镓雷达。
JKL - 24 有源相控阵雷达,属于机载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中国早在 2017 年就成功研制出来。该雷达运用高效风冷散热技术,成功攻克了配装机械扫描雷达战机不能原位直接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世界性难题,使得歼 10A 和歼 11B 等机型可以直接进行升级换装。
相比液冷装置,风冷虽然在冷却效率上稍逊一筹,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液冷装置采用液体冷却媒质,吸热量大,冷却效率高。然而,其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液冷装置需要在冷却板上设置非常复杂的冷却液流动回路,这使得整个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增加。如果战机雷达罩内部空间不足,采用机载液冷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就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得不减少 T/R 组件,最终导致整个雷达性能下降。其次,原来装备机载多普勒火控雷达的战机若要换装机载液冷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必须对前机身内部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造,以便安装专门的冷却液二次散热装置。而且,整个冷却液的流动需要形成完整的回路,这对机身内部的改造难度可想而知。例如,我国歼 - 10 战斗机从 A 型改进为 B/C 型时,机首部分截面从近乎正圆形改为椭圆形,两侧向外拓展的部分主要就是为设置冷却液回路而增加的空间。
因此,对于搭载机械扫描雷达的战机来说,改造难度极大,但中国凭借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JKL - 24 有源相控阵雷达成功实现了中国战机低成本集体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一项创造历史纪录的伟大成就。我国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四代机数量众多,一旦升级完成,将极大地提升我军的整体战斗力。要知道,搭载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性能远超装备砷化镓雷达的 F35。
升级了相控阵雷达的歼 10A 和歼 11B,不仅拥有强大的探测能力和战场区域感知能力,还配备了我国现役先进的霹雳系列空空导弹。从整体上看,歼 10A 和歼 11B 战斗机的战力不仅大幅超越了苏 - 27,甚至相比俄军的苏 - 35 也毫不逊色。虽然与歼 - 16 相比可能略逊一筹,但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可以被视为一款 “简化版” 的 “最强侧卫”。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对服役的歼 10、歼 11、歼 16 等战机进行升级,通过更换发动机、雷达、显示器等核心零部件,对战斗机硬件进行大规模调整,再搭配全新的作战软件和武器,足以使这些战机在未来 10 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而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升级的机型,如歼 11A、歼 7 等,则加速淘汰。在长达 30 - 35 年的服役过程中,战斗机想要始终保持战斗力,就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以避免落伍。国外战斗机一般的升级节点是在服役 15 年左右,而中国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更新升级实属罕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服役较晚,且早期性能相对落后,作为一支蓬勃发展的空中力量,对四代机的战斗力提升需求十分迫切,所以需要通过更新升级来维持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在国际战略资源领域,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以稀土资源为例,美国一直对稀土有着强烈的需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稳定的稀土供应。美国与蒙古签署了稀土相关协议,妄图绕开中国实现稀土的运输和获取。然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计划屡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飞机将蒙古的稀土运往美国,却遭到中国领空新规的拦截,美运输机被困在乌兰巴托,中国领空新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铁路运输方面,蒙古的铁路轨距问题成为运输瓶颈,且想要通过铁路运输稀土必须经过中国,中国的态度和相关规定使得美国的稀土运输计划在中国门口受阻。印度曾试图插手中蒙稀土贸易,精心谋划的三条运输路线最终全部失败。美日韩争抢蒙古稀土,但中国牢牢掌控着运输命脉,无论是港口运输还是陆地运输,都让美国的稀土计划难以顺利推进。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天津港用于稀土运输,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在其他战略资源方面,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使战机摆脱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成果震动了五角大楼;通辽铀矿的发现,让美国核潜艇的燃料缺口难以弥补;百年焦作铝矿的逆袭,使得波音公司不得不采用中国生产的飞机蒙皮;四川钛矿的发展让空客的 A350 在使用中国钛材时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四子王旗的萤石影响到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煤矿的煤炭资源吸引了美国电厂纷纷求购。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强大掌控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
综合来看,中国在战机雷达技术升级以及战略资源领域的出色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以及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成功突破战机雷达升级难题,实现大规模战机性能提升,与美国在稀土资源获取上的处处碰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崛起和美国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军事科技和资源领域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推动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