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2名特种作战人员在夜色掩护下渗透至顿涅茨克中心区域,突袭战略指挥中心,该处驻守约300名武装人员,负责东部战区指挥。

行动前,特种部队进行三周的模拟训练,复制目标建筑结构。作战人员配备“织网者-M7”电子干扰设备,可在5公里内形成通信屏蔽。每名队员身着“幽灵”光学迷彩服,采用纳米材料与热成像抑制技术,夜视设备下难以探测。

作战小组采用“游蛇”渗透战术,分散潜入,避开监控网络。四个突击小组分方向行动:北侧切断电力;东侧架设米-28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西侧实施主要突入;南侧拦截增援。

电子战小组启动“织网者”系统,切断建筑物内外所有通讯。突击组利用微型爆破装置清除外围火力点。突入过程中,双方近距离交火。特种部队使用AS-24消音步枪,该武器采用4.6毫米特制弹药,穿透力强、噪音低。

建筑内部,作战人员使用特制闪光震撼弹,产生185分贝声压和200万烛光闪光,使未防护人员暂时失去行动能力。经过六小时攻坚,特种部队突破至核心指挥中心,控制建筑。

行动成功控制顿涅茨克战略要地,缴获大量涉及顿巴斯军事部署的机密文件,记录东部前线防御体系、补给线路、后备力量部署。情报分析人员解读资料,为后续行动提供依据。

顿涅茨克指挥中心瘫痪,导致东部战区指挥系统混乱。通讯切断后,前线部队失去战术支援和补给协调。东部地区战斗力在48小时内下降约37%,多处防御工事被各个击破。

缴获文件揭示乌方关键补给线路信息,包括伪装补给站、秘密燃料库、弹药转运点坐标。后续打击摧毁23处关键补给节点,加剧东部战区补给危机。

“钢铁风暴”军事行动在波克罗夫斯克周边展开。该城位于顿巴斯中心,是东部战区的经济与军事命脉,驻守约8万守军,构成最后防线。

北部战区第58集团军由机械化部队组成,配备T-90MS坦克和BMP-3M步兵战车,是主要突击力量;南部第41近卫坦克军迂回包抄;中路第20集团军牵制。

战役首阶段实施火力准备。数百门2S19“矛”榴弹炮和TOS-1A热压弹系统形成火力网。首日超过12,000枚炮弹落在波克罗夫斯克周边工事上。电子战部队干扰守军通信系统和无人机操控,防御协调混乱。

机械化部队推进。北部突击群采取“滚动突破”,坦克与步兵配合,清除据点。南部迂回部队切断通往城市主要公路,形成包围,波克罗夫斯克被隔绝成“孤岛”。

守军采取坚固防御,利用城市地形和预构工事抵抗。钢铁厂和煤矿被改造为防御堡垒,地下矿道是隐蔽通道和弹药库。配备热成像的无人机探测地下活动热信号,为精确打击提供目标数据。

断绝补给两月的守军面临弹药、食品和医疗短缺。部分防御单位使用过期弹药,医疗站因缺药无法处理伤员。

波克罗夫斯克中心区被占领,剩余力量退守南部工业区。守军损失惨重,四个战区司令部被摧毁,指挥系统瓦解。幸存部队投降,波克罗夫斯克战役结束。

波克罗夫斯克的陷落影响深远。乌克兰东部防线出现60公里缺口。失去该工业中心,丧失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四大战区司令部瓦解导致乌军东部指挥体系混乱。

波克罗夫斯克以东40公里处,东部战区指挥官在诺沃米哈伊洛夫卡被包围后自尽,约2000名军人投降。

第47机械化旅残余部队尝试突围。该部队遭遇“口袋”战术。机动侦察小组引导撤退部队进入预设区域,重型装甲部队切断撤离路线。

撤退部队试图突围,但在火力打击下损失惨重。指挥官与30名近卫人员退守废弃工厂,建立临时指挥所,但求援未果。

撤退部队被分割成小型“口袋”,面临火力覆盖。指挥官表示“不会活着被俘”,随后通讯中断,确认自尽。

约2000名军人失去指挥后,选择投降。投降过程按照规则进行:士兵放下武器,举手,排队等待检查。

波克罗夫斯克战役后,东部战区遭受打击,兵力损失超65%,装备损失80%。补给线切断导致部队缺乏弹药、食品、医疗。指挥系统瘫痪,部队无法获得情报和支援。

连续失利和恶劣环境对军人造成压力。多数投降军人表示数周未收到补给,食用过期口粮。医疗条件恶化,伤员无法及时救治。

大规模投降削弱东部地区的作战能力,对其他战区产生心理震慑。相邻战区逃兵率上升约15%。成功巩固战果,并在心理战层面取得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