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华为(鸿蒙智行)专门为一款新车举办技术发布会。
2月20日,鸿蒙智行尊界技术发布会上,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在尊界S800外观亮相后,很多人来打听新车会有哪些新技术,为此,特别召开了这次发布会。新车将于在今年5月底正式上市。
当然,这次只是剧透了部分技术,比如华为最受关注的智驾技术,无论是ADS 4(参数丨图片).0,还是L3级自动驾驶,都没有过多介绍。
但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尊界S800将搭载的6大核心技术,首发途灵龙行平台、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和华为星河通信三大技术,以及鸿蒙ALPS座舱、华为车语系统、华为巨鲸电池都将升级为2.0版本。
尊界S800搭载6大核心技术
可以实现:车辆爆胎还能驾驶、绕圈;高速过坑时白沙不扬、玻璃不碎、踏水无痕;车辆发生事故后可自行报警求救等功能……也是足够精彩。
余承东甚至喊出了:从被动智能,到自主智能,汽车,终于迎来觉醒时刻!
01
迈巴赫S680优秀,但尊界S800更优秀
余承东首先介绍的是华为途灵龙行平台。这是争议最大的部分,也是余承动车着墨最多的部分。
发布会之前,鸿蒙智行曾对外发布视频显示,一辆尊界S800与一辆迈巴赫 S680 在国家汽车质量监测中心(襄阳)同场竞技,其中配备的全路况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的尊界S800,可以通过悬架系统实现预判并智能调节,使得过白沙坑、玻璃坑时车身无明显起伏。
视频发布后,在一片“惊呼”中,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指出:轮胎抓地上线取决于其垂直负载,垂直负载越高则抓地越好,这意味着工程师希望自己车的悬挂至少总能牢牢吸住路面,尊界的做法则是背道而驰的。
但余承东显然没有理会这样的争议,在发布会现场,又展示了一遍宣传片,引起现场一片欢呼。
当然,作为余承东口中“业界第一个独创的全域融合架构”,途灵龙行平台厉害之处显然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超级分布式的数控柔性平台,途灵龙行平台支持多动力组合,包括双电机、三电机和4电机,支持800V和900V工作电压,
同时,该平台可适配多种车型,包括轿车、SUV和MPV等,满载质量可达到3.0至3.8吨。此外,该平台还支持多轮转向和线控转向,悬架系统提供半主动和全主动方案。
“我们这个系统和过去车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余承东表示,以前车型的底盘感知、控制、驱动和执行大多是被动感知、单域控制、跨域通信、人工标定,车辆是事发后才控制决策。但途灵龙行平台是提前主动感知、中央控制、智能推理和自主学习,将车身、动力、悬架、转向、制动和热管理六合一。
由此,尊界S800可实现全维的融合感知,通过对感知实时构建道路空间的模型,将路况空间模型的分辨率提升100倍,无论白天、黑夜,亦或者是面对坑洼路面、坡道路面等都能提前预判,更好应对。
发布会上,尊界S800不断与迈巴赫S680进行对比发现,后者在52km/h时速下避障,就会失速,而S800则通过了80km/h的避障测试;环形道路绕圈下,对比车辆55km/h就甩尾,尊界则可以达到62km/h。“如果开的更快,我们也可能会失控,但系统会在有失控风险时进行控制,避免失控”。
尽管余承东一直在夸赞迈巴赫S680已经很优秀,但实际上是在抬高尊界S800的性能。这点也用在了蔚来上。
去年李斌在NIO Day上,亲自驾驶ET9进行了160km/h速度下后胎爆胎的极限测试。
余承东表示,老乡李斌的后胎爆胎演示很棒,但前胎爆胎更难。随后,他发布了120km/h时速下前车轮爆胎继续直行,以及80km/h绕圈时爆胎依然能绕行,不过应该不是余承东本人测试。
对此,蔚来团队显然是不服气的,很快发布了“150+km/h高速下前后轮同时爆胎,以及80+km/h时速下前后轮同时爆胎后不失控”的视频。
蔚来李斌发布微博邀请余承东一起测试
李斌转发视频并表示,“之前只放了后轮爆胎视频,因为后轮爆胎容易导致车辆甩尾,危险性更大,今天把前后轮同时爆胎视频分享给大家看看。”甚至他还调侃称,爆胎测试这种事最好CEO亲自上,要不咱俩安徽老乡约起来。
途灵龙行平台的能力远远不止于此。余承东介绍,其还首创时空推理悬架网络。“创新提出全向舒适控制,做到过弯不侧倾,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实现全球最大蟹行角度16°,轻松应对窄路、窄车位等极限场景。5.05米同级最小转弯半径,比A0级更灵活,此外还能做到3.8m的更小转弯半径,让双车道掉头一把过”。
基于上述一系列能力,余承东强调,搭载途灵龙行平台的尊界S800超机动、超安全、超舒适和超灵活。
02
32个传感器,按照L3设计
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顾名思义,重点是保证安全。余承东表示,这是行业首个自主智能的安全防护系统。
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是全副武装的硬核传感器配置。
尊界S800按照L3智能驾驶架构设计,配置了32个传感器,包括4个激光雷达,3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矩阵、11个视觉、12个超声波,以及2个角毫米波。
4个激光雷达包括1个前向、两个侧向和1个后向。其中,横向探测精度小于低于3厘米,相比以前提升了500%;距离探测精度也小于等于3厘米,提升200%,这意味着拥有更更精准的负向悬空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可以识别沟渠、台阶、充电桩、消防栓,以及一些悬在空中的物体。
“20多年前我在管华为无线的时候,创新做了分布式基站,被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追随和学习,成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把分布式技术来用到了毫米波雷达上来。”余承东称,三个雷达组成分布式组合,大幅度提升感知距离,雨雾天高置信的探测距离提升60%以上,侧前方目标感知时延下降超40%。
其次是双子座全域冗余安全设计。
去年底,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直播时表示,2025年华为乾崑智驾的目标之一,是推动高速L3商用与城区L3试点,显然,尊界S800这款车承担了这一任务。
尊界S800大量采用双冗余设计
“进入L3时代,我们需要大量的双冗余。”余承东介绍称,新车制动、配电、转向、低压电源、智驾计算平台等都实现了双冗余。
此前,ADS3.0已经可以实现前后左右的全向防碰撞,如今得益于更多传感器和冗余设计,又额外增加了雨雾尘天气、前后夹击、负向悬空等防碰撞能力。
如果碰撞无法避免,碰撞前,尊界S800的悬架会主动抬升,收紧安全带、提升碰撞安全;碰撞后,还可以自主切换冗余电源、拨打救援电话、上报救援信息。同时,端到端保护车主信息,车机后台进行加密保存,不会有隐私泄露。
讲到此处,台下一片“遥遥领先之声”。余承东笑称,“我们新技术真正对得起大家说的这4个字。”
03
双网双待,可利用卫星通信
不止整车安全,华为还要通信放心。
尊界S800还将首发搭载华为星河通信,这是行业首个自主智能车载通信系统,可实现天地网联。
“我们拥有强大的地面通信能力。”余承东称,它的信号强度和通信有效覆盖范围是业界水平的2.8倍以上,网络连接恢复速度是业界水平的10倍,网络流畅度比业界水平好25%。
同时,具备双网双待,可以主动智能切换网络,实现网络覆盖的更全面,将网络覆盖区域提升14%以上,网络切换时延时间小于1.2秒。
此外,还拥有提前预判网络信号的能力,会主动预加载地图,比如在即将进入隧道时,会提前预加载地图,保证导航不断。
“我们还拥有创新的分布式车载卫星通信,手机如果没有卫星通信,可以使用车辆的。”余承东表示,由于车辆体积大,华为T-box可以提供更强大能力,拥有超广卫星通信能力,无论是波速宽度,还是连星速度都实现了加强。
创新分布式车载卫星通信,还可将车机的卫星通话能力共享给手机,就算离车30米,也能卫星通话不中断,同时车辆在行驶时也可打卫星电话,实现天地网联。
04
车语、座舱、电池,三大技术升级
“问界M9发布之际,我们将华为车语系统1.0带给了大家,如今尊界上将带来2.0。”余承东介绍,2.0版本可实现自主智能、人车交互。
规格上,尊界S800的大灯和问界M9相同,都搭载了HUAWEI XPIXEL智能交互车语大灯,双灯精准融合像素260万,单像素精度达0.02m,投影清晰度0.4MTF,近场投影距离为3m。
同时,与HUAWEI ADS及NearLink星闪技术全域融合,可以实现精准遮蔽,不炫目。这意味着,它对正常行驶车辆做到了全遮蔽,对非机动车辆、行人半遮蔽,自车道故障车辆不遮蔽,保证相互安全。
新车的动态光毯还能够实现自主行车指引,并根据行车轨迹实时调节光毯形态,感知路况,提供自主视宽指引。同时,该系统具备主动开启和自动调节的示宽光毯功能。
余承东特别强调,上述功能在尊界S800上市后,问界M9也将逐步升级。
此外,系统还能够主动沟通智驾意图、行人安全和救援信息,这些功能问界M9也拥有,但会进一步升级。
鸿蒙座舱一直是华为的最大特色之一,此次尊界S800的鸿蒙ALPS座舱2.0的最大特点是,搭载了行业首个自主智能的净化座舱。
通过双层流空气循环系统及创新吸附降解材料,尊界S800的鸿蒙ALPS座舱2.0可感知异味,自主净化,祛除车内异味,如食品和尼古丁等气味,时间小于20分钟;感知细菌病毒,主动消毒,抑制率超99%;感知有害气体,主动防化,可净化燃烧后释放的气体。有害气体净化率大于92%。配合双负氧离子系统,打造森林级座舱环境,负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到20万个。
电池方案,“四界”都搭载了华为巨鲸电池,此次余承东又带来了2.0版本,为首个800V高压增程6C电池包(65kWh),在高精度电池温控策略下,SOC 10%-80%仅需10.5min。
尊界S800还将拥有纯电版本,标准续航电池容量为95kWh,未来还将推出超120kWh版本,支持5C充电倍率,充电从10%到80%需时12分钟。
此外,华为巨鲸电池2.0应用高安全热电分离架构,防止高压短路,双大面液冷板使降温速率提升2倍。电池包底部五层硬核防护加上外部超稳三角梁设计,为电池安全提供多重防护。
余承东强调,这只是尊界S800的部分技术,新车预计今年5月底正式上市交付,更多核心技术和产品信息会在上市时发布。
届时,或许能看到华为在智驾领域的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