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设下家宴,邀请郑洞国参加。接到消息时,郑洞国异常激动,早早就做了准备,可还是出了问题。



他的车,在那天刚好坏了,也因此赶过去时已迟到几分钟。对此,毛主席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来得刚刚好,饭菜刚好端上来,来了就吃。”

席间,毛主席突然问他:“你今年51岁了吧?这正是大展拳脚的好年龄,有没有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想法?”

郑洞国是谁?毛主席为何如此宽容和器重他?

一、被迫的选择

能受到毛主席的宴请,郑洞国自然不是一般人。解放战争时,他其实站在我军的对立面,是东北国军主要负责人,负责长春地区的军政。



他这样的地位,自然是蒋介石给的。而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器重他,主要看的还是他的能力。

抗战时,郑洞国率领2师到华北抵抗日军。他积极挖掘壕沟、筑工事,硬是拖住了日军的行军速度,直到52军的主阵地被占领,才被迫后撤。

在这之后,他又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战等,1943年被派去印缅参加战斗。

总而言之,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立下过赫赫战功,是抗战英雄。这一次蒋介石派他到东北,就是希望他能继续发挥所长,遏制在东北发展的解放军,甚至将其消灭。



然而,蒋介石的这个算盘落空了。郑洞国的对手可不是一般人,是能够“撒豆成兵”的战神林总,要赢,几乎比登天还难。

当然,郑洞国到东北初期,确实对林总带来过重大压力。他配合杜聿明指挥的部队,一度占领过辽阳、营口等地,而这些地方此前是被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的。

双方的战斗,在四平街发生重大转折。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街,国军久攻不下,杜聿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只得暂缓进攻。

也因为这样,林总和东北民主联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最终慢慢挽回局面。



1948年10月中旬,解放军拿下锦州,让长春、沈阳等地成为瓮中之鳖。不久,解放军缩短对长春的包围,郑洞国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少,部下纷纷起义。

10月21日凌晨,郑洞国带着为数不多的部队据守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做垂死挣扎。随着解放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他不得不选择放下武器,被迫起义。

因为是被迫的,他总有一些不服气,可他很快就被解放军和毛主席征服。

二、主动迎接新生活

郑洞国放下武器后,肖劲光、肖华等人亲自迎接。宴会的那天晚上,他有些不服气地说:“成王败寇,要杀要剐,你们就来得痛快一些吧!”



肖劲光笑了起来,说:“我们共产党绝不杀俘虏,更何况你并不是我们的俘虏,我们不会杀你的,你要有条件,那就提出来,我们会答应的。”

郑洞国当即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能登报说他还活着;二是不能出席任何公开的宴会。

他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这让他非常意外,也让他开始对中共和解放军产生兴趣。

不久,他被安排到哈尔滨学习。新中国建立后,他不仅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还在1954年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说起来,他能当选,其实是毛主席亲自提的名。投票通过后,毛主席就设家宴款待他。



宴会的那一天,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可毛主席没有责怪他。宴会开始时,毛主席问他要不要抽烟,他说要,毛主席给了他一根烟后,又亲自为他点上。

就是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他非常感动。

他感慨地说:“我跟了蒋校长几十年,都没有受到过这般对待……”

毛主席问他,要不要继续为国效力,他当即答应,会鞠躬尽瘁。

不久,在毛主席和中央的安排下,他成了水利部参事,走上了新的征程,过上了新的生活。



结语

中共对郑洞国是坦诚的,所以郑洞国工作起来非常卖力。在他担任水利参事期间,一直兢兢业业。

可是,由于他以前有特殊历史,常常受到不一样的待遇。对此,他并没有埋怨,一直将手头上的工作做好。

后来,周总理听说他受到委屈,特意送去关切,同时让相关人员收敛一些。他对此相当感激。



除了建设祖国,郑洞国在祖国统一方面也做过努力,让人非常钦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