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有八大行星,除了金星和水星之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在它们中,月球显得很是另类,测量数据表明,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49分之1,质量约为地球的81分之1,这样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卫星,所以这就很容易令人产生疑惑,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不是太过巨大了?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提出了不少颇具神秘感的猜测,甚至还有人将其与传说中的外星文明联系起来,声称月球有可能是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有意设置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他们近距离地观察地球上生命以及智慧文明的发展进程。

不得不说,这样的猜测确实挺迷人,不过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迄今为止为止,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外星文明的存在,所以我们更应该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那月球它真是自然形成的吗?对此,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实际上,关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们曾经提出过多种基于自然形成的解释,例如“分裂说”、“俘获说”、“同源说”、“碰撞说”等等,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之后,“碰撞说”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科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



“碰撞说”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在大约45亿年前,原始地球遭到了一颗与现在的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忒伊亚”(Theia)的撞击,在猛烈的撞击过程中,大量的碎片被抛到太空,随后这些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相互吸积,逐渐形成了一颗围绕着地球运行的星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

有意思的是,传统的观点认为,在那次撞击事件发生之后,月球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然而一个来自杜伦大学的研究团队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该团队在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文章中指出,月球的形成时间,很可能比之前想象中的短得多。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通过对不同的角度、自转和速度等参数,对“忒伊亚”撞击原始地球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并从中找到了一种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形。

模拟结果显示,在撞击事件发生后,“忒伊亚”可以说是被撞得“粉身碎骨”,地球也遭受了严重的损伤,巨大的撞击抛出了大量物质,但这些物质并未四散,而是迅速凝聚成一大一小两个物质团,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为“大物质团”和“小物质团”。



接下来,由于“大物质团”质量更大且与地球距离更近,因此它很快就被地球重新捕获,而“小物质团”则被“甩”了出去,这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强力的引力助推,使得“小物质团”获得了足够的速度,进而成功进入了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



在此之后,地球附近空间的大部分残留物质沿着螺旋路径重新回到地球,而“小物质团”则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形成了一颗新的星球,而这颗星球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



可以看到,尽管作为地球的卫星,月球看上去似乎是有点太过巨大了,但“碰撞说”从自然形成的角度给出的解释,还是很合理的。当然了,一个理论要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仅仅是合理还是不够的。

实际上,该理论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同,其实是因为有多种证据的支持,例如地球与月球的多种稳定同位素组成高度一致、地月系统异常高的角动量与计算机模拟的斜向碰撞结果吻合、月球岩石中铕元素亏损与地球硅元素缺失形成互补、同位素定年显示地月系统在大约45亿年前同时经历熔融事件等等。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科学家还通过基于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在地核和地幔之间的边界上方,存在着巨型异常地质结构,这被认为很可能是源自“忒伊亚”的残留(如下图所示)。



参考资料:Immediate Origin of the Moon as a Post-impact Satellit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937, Number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