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我国种业领域所面临的“卡脖子”现象十分严重。以青花菜举例,我国的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但2017年以前种子90%都来源于国外。
而农业类高校作为我国的“强农利器”,在应对种业“卡脖子”现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获得《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的湖南农业大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如果将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那么以湖南农业大学为核心参建的岳麓山实验室就是培育这些“芯片”的硅谷。报道谈到,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省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4+4科创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汇聚了2000多位种业科研人员。此外,小编还根据官方信息了解到,目前以岳麓山实验室为“底座”,不仅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还争取到了种业领域国家级重大项目134项,并与36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40项,合同金额超亿元。
岳麓山实验室在为实现民族种业自立自强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湖南农业大学深厚的科研实力。作为岳麓山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校不仅汇聚众多顶尖科研人才,即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近50位国家级人才以及超过400位省级优秀人才等等,还另外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90个。
如此强劲的“双重支撑”下,湖南农业大学具体有着怎样的科研成果呢?官网介绍显示,该校已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近3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0余项,审定(登记)新品种达到300余个……其选育出的油菜、辣椒、茶叶等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这样看来,湖南农业大学无疑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理念的杰出践行者。
不仅如此,该校的学生其实也在科研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和实力。举例来说,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就发表了一篇第一作者为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论文。在湘农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优质资源的熏陶下,该校的学生均有机会极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问题,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高水平的研究之中”。而湖南农业大学在这一方面,无疑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标杆。该校的学生即使面对技术加速迭代、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等诸多因素叠加的不确定性,未来想必都能够展现出非凡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