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位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则长文,详细叙述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一段令人倍感意外的经历。他声称自己向重庆的一家奶茶店投递了求职简历,在与招聘人员沟通薪资待遇时,因所得工资之少而深感震惊。
这位大学生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特意晒出了与招聘人员的线上聊天记录。起初,双方之间的交流氛围还算平和正常。这位大学生显然对于给出的工资水平感到难以接受,觉得实在是过于微薄,甚至还发了一个“要哭出来”的表情,以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方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言辞变得极为尖锐,竟突然冒出一句:搞清楚你自己的份量吧,边角料。
网友们针对此事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议论:“先去上班,然后等哪天不干了反手就去劳动局告他,8 元一小时这已经明显低于国家法定的最低时薪了。”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种长时间营业的店,如果你不能在固定的时间前来工作,那么人家在排班的时候还要围绕着你的时间来处理,这无疑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根本就不想要你。”
“这位同学嘴上没遮拦,确实不太合适 不过咱们也能理解,初次求职心情复杂。”
实际上,单单从双方的聊天记录来看,这位大学生自始至终并没有讲出什么过激的话语。并且,就连招聘者自身也清楚 8 块钱的时薪是比较低的。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招聘者却突然讲出这样一句带有明显侮辱性的话语,着实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作为招聘方,理应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前来应聘的人员,而不应该搞这种带有人格歧视色彩的行为。要知道,招聘者不仅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整个企业的形象。一个企业的招聘过程和态度,往往能够反映出其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如果招聘者在与求职者交流时表现出不尊重和歧视,那么求职者很可能会对这个企业产生负面的印象,进而影响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声誉和吸引力。
当然,作为求职者也需要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位置。人家给出 8 块钱的时薪,你如果觉得不满意完全可以选择不去。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获得高薪,认为别人就应该给自己高薪,可却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打拼。
这种招聘过程中的不友善交流在现实中并非罕见的个例。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中,部分招聘人员可能由于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或者个人素质修养存在欠缺等种种原因,在对待求职者时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耐心。
这位大学生在遭遇如此尖刻的讽刺时,其内心极有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冲击和伤害,进而对其未来的求职信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负面经历可能会导致他在后续的求职过程中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对整个就业市场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
而对于招聘方而言,这种不专业的表现所带来的后果可能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可能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使其在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大幅下降,还可能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氛围和员工忠诚度。当潜在的求职者听闻这样的负面事件时,可能会对该企业望而却步,即使企业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同时,这一现象也深刻地反映出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中,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地位有时并非完全平等。
亲爱的读者,对于大学生求职,时薪8元,却还被对方嘲讽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