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的一个下午,在鄂西咸丰县忠堡镇的构皮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队刚刚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国民党最终被共产党的炮火轰得溃不成军,余下的人被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围在了一片苞米地中。

王震在一群俘虏的脸上来回扫视,最终目光聚集在一个被炮轰伤脸颊,满脸鲜血的男人身上,很明显他的士兵服装与他高大肥胖的身材和目前还算沉稳的气质不符,显然是想伪装成普通的士兵,趁乱逃窜。

王震盯着他,铿锵有力地道:“你就是张振汉?”

男人抑制不住的一惊,准备保持沉默,可身后的其他俘虏见状将他往前一推,他只好牙齿一咬,摆出一副英勇就义的模样,极不愿意地承认道:“我就是!”

王震轻蔑地看了他一眼,示意道:“走吧。”

这位张振汉,是当时国民党军中将纵队司令兼 41师师长,也就是唯一一位跟随红军走完长征路的国民党中军,也是被俘虏后投身入共产党参与进革命事业的战士。

从敌军战俘到我党领导,他的命运轨迹,从此刻开始神奇地轮转。



被俘

张振汉被自己看不起的敌人俘获,虽然心中不愿承认,但事已至此,也只好认栽。他一看王震,虽然身材魁梧,但年纪很轻,不过二十七八的样子,料想他不过是个连长,于是便嗫嚅着开口道:“连长,我想见贵长官……”

话音未落,就听到这个“连长”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张振汉不知哪里说错了话,正在一脸不安和不解中观察着他们,只见王震示意他们安静,此时一个王震身边的士兵开口道:“这是我们的军团政委。”

这下可把张振汉惊讶到了,没想到年纪轻轻的王震就已经是政委,可见能把他俘获还是有点实力的,张振汉在心里自我安慰似地想着。

不久,张振汉被带到了贺龙的面前,张振汉不认识贺龙,于是贺龙问他:“你知道我是谁吗?”



张振汉一脸疑惑,想猜又不敢猜。

贺龙哈哈大笑,道:“你从1931 年就吊在我贺某屁股后面转,赌咒发誓要‘活捉贺匪’。没想到吧?今天却被我贺匪活捉。张司令,作何感想呀?”

张振汉立马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这么多年自己的死对头,红二军团的团长兼总指挥——贺龙。此人事迹出名,曾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如今被人家俘获,自己还不认识人家,真是大言不惭,丢脸丢到太平洋了。顿时一张脸涨得通红!

当天,他被关押在具有鄂西土家族风格的一座吊脚楼上,另外安排了几个士兵看管,张振汉想,自己作为司令被俘,红军肯定不会放过他的,在绝望中,天黑了下来,他也开始感到饥肠辘辘。

这时,正好一个士兵端着米饭和猪肉来给他吃,而旁边的几个士兵却围着一盆洋芋汤,吃着黄色的包谷饭,张振汉这时候心里泛起一点小小的涟漪,只听说红军优待俘虏,以为是宣传而已,没想到这还是真的……

两天后,他听到红军歼灭了国民党第 41 师四千余人,忠堡大捷的消息,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和他心如死灰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时候和他一起“围剿”红军的敌纵队司令的张辉瓒,被红军俘获后是被处死了的。他想,自己大概是必死无疑了。



第二天,一会张振汉听见外面敲锣打鼓的声音,他好奇地往外面张望,这时,保卫科科长带着几名士兵过来,要张振汉去开会,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和他们走了过去。张振汉跟着他们来到街头,会场已经布置完毕,上面拉着横幅,写着“忠堡大捷庆祝大会”几个大字。

台下站满了红军和破衣烂衫的农民,个个情绪激动地看着台上的贺龙,想到一会肯可能面临的场面,张振汉没有心情听他讲了什么,最后,张振汉觉得贺龙结束了演讲,他听到台下的人一起喊起了“打倒蒋介石”的口号。又听到贺龙让他上台亮相,张振汉心想这一刻终于还是来了。

他被保卫科长推上台,台下的人眼中充满愤恨和敌意,在一声声叫骂声中,贺龙打断他们,接着演讲。这一次张振汉依然没有听进他说了什么,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后,他拖着似乎像灌了铅的腿连着他的躯壳被推着下台了。

接下来,张振汉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他不仅可以在院子里自由行动,还可以看看看书,写写书法。他被俘获时,他的行李中有一箱沉甸甸的书,当时红军保卫科科长的意思是不允许他带着,是王震允许他带着这箱书。这也让他对王震心存感激。



“策反之路”——从俘虏到教员的角色转换

之后,红二、六军团决定回师湘西根据地进行休整,张振汉也跟随红军来到了湘西。回师后红军在这里开办了红军学校, 由六团长肖克兼任校长。

王震和萧克商量,想要安排张振汉担任教官,肖克同意了,但很快就遭到其他人反对,他们认为败军之将没资格担任教员。

萧克反对,他说张振汉的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知识扎实,他曾参加军阀同外蒙古的谈判,虽然失败了,但他徒步从沙漠走了回来,这样的毅力和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军人必需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王震附和他,说军事技术没有阶级性,不管红军白军都可以用,二人据理力争,最终大家同意了二人的提议。



那天,闲来无事的张振汉正在作画,肖克团长来到张振汉的房间,见到他的房间堆满书籍,桌上是他的字画,于是笑着开口:“这是你的杰作?”

张振汉点点头:“闲来无事,找点事混一下,让肖将军见笑了!”

肖克将军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闲得慌,这样吧,我们红军大学开学了,你去当教官吧!给我们上上军事理论课。”

张振汉被这句话砸得晕头转向,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俘虏的身份还有这样的待遇,喜的是自己终于不再终日无所事事提心吊胆了。张振汉谦虚表示自己是败军之将,不敢给胜军之师讲课。

肖将军表示是请他当教员,并说是贺龙总指挥亲自点的将,要他给红军讲讲军事理论和炮兵技术,张振汉心中激动应下。

接下来几天,他用心的准备了教案,到了约定的时间,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临时学堂,他发现贺龙和王震这样的高级军官居然都在场,于是他更加卖力的演讲。他用自己和红军打仗的经历作为例子,倾囊相授。那时候王震一有空,就会去听他讲课,他的讲课机会,也是王震和贺龙两人争取来的,一来二去,张振汉和王震两人私交颇密,成了“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角色的转换后,张振汉还被允许和家人通信报平安,不久张振汉就和哥哥见上了面,也正是因为他和几人通信,为后来长征路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体与灵的“长征”

1935年11月,红军准备长征,张振汉因为教员身份也要跟着队伍前进。出于对人才的爱惜,贺龙下令给张振汉专门配了一匹骡子作为代步工具,张振汉心中更为感动。因为在当时,只有军团级干部才能有资格配骡马,张振汉默默将红军这些好都记在心中,决心为这样一支有人情味的军队贡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行军途中,贺龙团长有时候也会请教张振汉一些问题,有一次,部队到达金沙江,前进之路早被国民党阻断,面对湍急的河流,贺龙虚心向张振汉请教过河之法,张振汉以为贺龙在和他开玩笑。

贺龙严肃道:“火烧眉毛,哪有闲心开玩笑!真心讨计。军事指挥是科学,是门艺术。谁占理就依谁,包括你张先生。”

张振汉看看金沙江附近的环境,发现两岸多竹子,于是心生一计,他说:“关键要有运载工具,可船没了……不过,这岸边的竹子倒可利用,是不是可以扎竹排……”

贺龙高兴得大笑“要得!就这么定啦!谢谢你!"

他对身边的几位参谋说:“兵分两路,一路砍竹扎排,一路再去寻船。”



过了金沙江,军队艰难行进至玉龙雪山,前几天还奇热无比的天气骤然冷了下来,张振汉一时间接受不了这样大的温度变化,他再也忍不住身体不适,突然从骡子身上晕倒,滚下山去了。

红军战士急忙下山寻找,最终在谷底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张振汉,此时他已经不幸摔断双腿,鲜血直流。红军战士连忙对他进行急救,最后保住了性命。他们找来担架,在自己走路都艰难的情况下,硬是抬着他走出了雪山。不仅如此,为了照顾受伤的张振汉,战士们还从本来就不多的口粮省下一部分给他恢复身体,而自己却吃野菜树根果腹。

面对这样一群热血战士,张振汉心里的一道坎决了堤,他被这支军队深深的打动了,头一次流下了滚烫的眼泪,

长征之路深深地感化了张振汉,他无比清楚只有这样有信仰的军队,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泥潭,认识到只有红军和共产党才是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你还是回去吧”

军队到达延安后,组织妥善安排了张振汉的工作,并且把他的妻子邓觉先也接到了延安。

邓觉先以为丈夫在死在战场上,身边的人都极力劝她改嫁,可她没有丈夫的消息,她哪里肯定听别人的半句。终于,几个月后她收到张振汉的消息,表示他在红军军中,一切都好,只是红军物资补给困难。心急如焚的她为了丈夫,开始变卖家产,以做生意为由,得到了国民党军官的帮助,筹集了大量军用物资。

但红军的去向她不知道,于是又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一个张振汉的同僚何键大概知道红军的方向,她利用自己和何键的老乡身份,成功打听到了红军的去向,接着出高价雇佣“敢死队”把物资运送到红军手中,给了当时的红军很大的帮助。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毛主席突然将张振汉请到延安枣园谈话。毛主席对他说,国共第二次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决定释放政治嫌犯,张振汉也是其中之一。

张振汉不愿走,毛泽东劝说他:“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你还是回去吧。”



张振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接受了党的安排。周恩来同志为他亲自践行,并给了他一笔“安家费”,最红张振汉惜别延安,来到汉口,开始了惊险的“蛰伏”。

张振汉刚回到汉口,蒋介石非常气愤,对他下达了“格杀勿论”的命令。当时张振汉的同僚兼好友多为国民党高层,许多人纷纷出面担保和劝阻,蒋介石才收回命令。

虽然如此,但张振汉和妻子的日子并不好过。两人通过周恩来安排“安家费”,开始经商,但也只能勉强度日。

直到1938 年 8 月,日军侵入中华腹地,张振汉带着怀孕的妻子移迁重庆。到达重庆后,他通过侨务的关系创办了印刷厂、染布厂、百货公司等实业,经济状况才渐渐好转。

经济好转后的张振汉在重庆当时最好的地段修建了一处公馆。这处公馆为后来接待抗日义士提供了许多方便,也为革命工作做出了重大的积极贡献。

后来,蒋介石反悔想要请他回来,他通过手下去劝说张振汉复职,张振汉说:“挂牌军官不干,要打日本鬼子,当兵都可以。”

张振汉不同意任实职,经过劝说,认为时机成熟的张振汉顺水推舟“勉为其难”只要了中将高级参谋的挂名,其主要目的为利用职务之便为反蒋抗日做掩护。



光明的胜利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振汉带着全家人来到上海,他一边经营多个实业公司,一边暗中从事反蒋工作,继续为革命最终胜利做最后的努力。

经历生死和革命的洗礼,张振汉对于各种职位不再看重。当时,在时任江苏省主席王懋功和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徐道邻的劝说下,也是为了给连云港的百姓做点实事,他终于答应出任连云港市第一任市长,在任期间,他主持制定的《连云港市建设刍议》,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振汉被任命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6 年,张振汉由长沙调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的工作,此后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国民党将军到红军战俘,从红军战俘到红军教员,从拥护国民党到信仰共产党,红军这座熔炉重新铸就了张振汉的灵魂。

正是因为红军和张振汉都是有热血有骨肉的人,才能最终为了民族大义统一战线,让他成为唯一一个陪着红军走完长征之路的国民党中军,并最终不辱使命,完成毛主席在延安的重托。

参考文献:

[1]梅兴无.王震与张振汉的交情[J].档案天地,2017,(11):25-26+14.

[2]梅兴无.王震与张振汉“不打不相识”[N].北京日报,2017-08-28(015).

[3]梅兴无.国军中将张振汉与红军山炮传奇[J].档案天地,2015,(07):36-38.

[4]张天佑.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将军[J].炎黄春秋,2006,(12):66-6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