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在水深约5200米的大西洋上,一艘万吨巨轮以16节的航速前行,船头压碎的海浪,瞬间被12级台风撕裂、吹散,变成一片片白色的雾气。
这艘货轮全长293米,满载可装载5400个集装箱,属超大型货轮。“要不是这船吨位够大,稳定性够好,估计就得留在这儿了……”
周通记录下遭遇12级台风的情形。
2月18日,这段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同步发布,已累计收获上万点赞。而它的拍摄者——江苏徐州籍远洋水手周通,已在货轮上度过了17个春秋。
从对航海一无所知,到拥有108万粉丝的“航海网红”,周通用镜头记录的,不只是惊涛骇浪,更是一代中国海员的时代缩影。
周通拍视频分享海上见闻。
启航: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2008年,21岁的周通经过专业培训,踏上了人生中第一艘集装箱船。
彼时,中国正加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航运业蓬勃发展的浪潮将他推向世界。“最初,纯粹为了谋生,听说海员工资高,还能周游世界。”周通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那个时候,在陆地上打工,月薪在700元左右,但海员的月薪普遍能达到7000元。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首次远航印度洋,便遭遇12级风浪,眩晕、呕吐,坐立不安……“虽然收入高,但我感觉是在用命在赚钱。”如今,周通已成为一名拥有17年航海经验的老水手,但回忆起当年入行时的遭遇,他至今仍记忆犹新。途中遭遇大型风浪的情形,在他近几年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中,也有多次展现。
周通核对相关信息。
“全球七大洲四大洋,除了南极洲,基本上都去过了。”17年间,周通的足迹遍布全球,航经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30余国。“最长的单次航行持续11个月,从印度卡拉奇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再绕行非洲好望角归国。”
“起初那几年,在海上基本上是与世隔绝。”在那些没有网络信号的日子里,周通专心跟着老水手学习,掌握了用星空辨识方位等技能,还会收集各国硬币,记录停泊的记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远航货轮的生活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这让周通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船上有各种各样的冻库、保鲜库,储存的食材种类非常多,在海上,我们的生活比陆地上还要好一些。”周通举例说,2024年冬季的一次航行,他们抵达美国沿海一个粮食码头,海鲜特别多,“我们抓了很多龙虾,总重量按吨算,厨师说,根本吃不完。”
船员们钓到的海鱼。
坚守:用热爱追逐星辰大海
“我热爱我的职业,它让我可以追逐星辰大海。”周通说,在海上工作,做一名水手,虽然很多时候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但也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艰辛,“习惯了就好了”。
远洋航行,生物钟会被时差打乱。一次从西非至欧洲的航程中,周通要在两周内调整8小时时差,导致连续失眠、口腔溃疡。“驾驶台永远亮着灯,轮机声24小时轰鸣,人像台永不停摆的机器。”这种状态下,周通用老船员传授的“碎片化睡眠法”克服了困难——抓住任何15分钟的空隙闭眼休息,可以让身体快速调整好状态。
“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多次经过西非地区、索马里地区,都没遇到海盗。”周通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相对于海盗等人为因素,更大的风险,其实是来自台风等极端天气。
周通在驾驶台工作。
周通记得,2019年的一次远航,途中遭遇台风,狂风掀起10来米高的巨浪,船体倾斜达25度,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飞得到处都是。船员抱着柱子也无法完全站稳,睡在床上抓住护栏,也会被甩到地板上。“这种时候,所有人都必须执行船长的命令,只能在固定的位置,连厕所都不能去,上甲板就更不用说了,坚决不允许。”
航行途中绝大多数时候风平浪静。
当然,在海上航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风平浪静的。“船上的水手、船员很多,因为我们的船很大,面积相当于4个足球场,所以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要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分工明确,货船在海上漂行的时候,协助开船的周通会有不少闲暇时光。看风景、看星星、拍视频,抑或是钓钓鱼,都是他放松的方式。
“包子,馒头,我肯定还是会选择包子。”如果回到17年前,是否还会选择做一名海员?这个问题,周通自己也想过,还给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他说,如果条件允许,还会一直做下去,等到年龄偏大一些了,再考虑“上岸”的问题。
航行中闲暇时的周通。
破浪:见证科技重塑航海生态
“这些年,科技进步很快,对我们帮助很大。”作为中国航运业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周通深切感受到技术变革的力量。
周通举例说,早期船舶吨位小、设备简陋,躲避风浪时,大家都只能挤在会议室里。如今,他们的货船配备了卫星网络、无人机货舱巡检系统和防海盗激光装置,可以提前预判、精准预判潜在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航行方案。
最近一次在海上遭遇风浪。
周通感受最深的,是通信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过去,要靠港了才能买电话卡给家里打电话。现在可以通过卫星网络上网,信号强的时候打视频电话已不成问题,虽然要延迟20秒左右,但比原来的条件好太多了。”
科技的进步,也给周通带来不少新挑战。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行低碳新规后,周通需要掌握低硫油切换、脱硫塔操作等技能。“老水手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我觉得是责任更重了,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掉队。”
周通拍摄的夕阳和晚霞。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周通的同事。“他们掌握了更先进的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软件系统进行操作,他们上手也很快。”周通说,在气象导航系统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但对船员和水手的职业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长时间在海上漂泊,休假必不可少。一直负责协助驾驶台工作的周通,每次归港后都有一段时间可以休假,短则数天,长则上月,“全年可以休假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有5个月,这些时间,主要是用来陪伴家人,偶尔也会带他们出去旅游。”
“如果注定漂泊,就把世界变成家乡。”在周通所在的水手圈子里,这句话特别流行——或许,这正是中国航海人最朴素的信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