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叶青

文化乃国家与民族之血脉、灵魂及旗帜。终南山,亦称中南山、太乙山等,位于秦岭山脉中段,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故得名终南山。因其主峰名为太乙,故亦称太乙山。终南文化特指以终南山为地理核心的区域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具体涵盖终南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思想文化、教育文化、隐逸文化和民俗风情及文学艺术等诸多层面①。作为中国历史上显赫的文化地标,终南山承载了众多先哲的智慧与精神。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终南文化”的价值进行理性挖掘与创新性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01

深入挖掘终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实现创新性转化。这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并积极付诸实践。

首先,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终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终南山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处文化景观。自古以来,众多诗人、画家、哲学家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作品。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应通过研究和整理,使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现代社会提供智慧和启迪。

其次,我们需创新传播方式。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终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利用这些新技术,终南山的自然美景与文化故事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更多人体验到终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次,我们必须推动终南文化的教育普及化。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将终南文化融入课程、讲座、展览等活动中,使更多人士能够了解并认识到终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通过编撰教材、举办讲座、开展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使终南文化深入校园、深入人心。

此外,我们应当激发艺术家及文化从业者汲取终南文化的灵感,创作出更多蕴含时代特色与创新精神的文化产品,使终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无论是文学、影视作品,抑或是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均能成为终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媒介。同时,我们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促进终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文化遗产的维护。唯有妥善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方能为将来的创造性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确保终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得以有效执行。



总之,终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我们应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让终南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得到新的诠释和应用。同时,应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让终南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通过这些努力,终南文化不仅能够得到传承,更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02

高度重视原始文献的整理工作,是推动终南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石

在终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过程中,原始文献的整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原始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终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建立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分类、索引和保存,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献的可访问性和利用效率。



此外,原始文献的整理工作还应包括对文献的校勘、注释和翻译,使之成为更易于公众理解的资料。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终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而且能够促进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终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在整理工作中,我们还应注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文献已经遭受损坏,需要专业的修复技术来延长其寿命。同时,通过建立严格的文献管理制度,确保文献在整理、研究和展示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损失。

综上所述,原始文献的整理工作是终南文化传承与创新性转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和理解终南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科学、系统地整理和保护原始文献,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终南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终南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陕西终南学社出版的《终南文库》系列丛书便是其中的代表。该系列丛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涵盖了《终南文化研究》《终南名士》《华县皮影艺术》等著作;第二辑包括《终南文化散论》《终南文化纵横探》《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第三辑则收录了《终南文化通论》《终南文化新论》《在终南读唐诗》。这些学术论著对终南文化的全面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原始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近期出版的《终南仙境丛考》代表了这一研究方向的新进展②。该书由长安大学副教授、陕西终南学社特聘研究员刘康乐博士撰写,分为“文献整理”和“考察研究”两大板块。文献整理部分涵盖了对明王三聘《终南仙境志》、清刘昆玉《终南仙境志续编》、明乔世宁《五台山志》、元朱象先《关尹子笺释》以及朱象先石刻释文辑校等五种原始文献的校注工作;考察研究部分则包括了对《明刊清刻本〈终南仙境志〉的考论》《嘉靖三十二年〈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与明代全真派字谱的新发现》《明代全真“楼观三丰派”的道统与法统》《文始真人尹喜与楼观道》《楼观尹喜派的传承历史与地域分布》《唐代长安的景教与道教》《明隆庆元年终南山万寿宫通仙观钟铭考释》《长安樊川道教遗迹访碑记》《终南翠华山太一湫池访碑记》《终南全真丛林传戒考》《太兴山道教传承与民间真武信仰》《仙隐终南:隐修道教的传统与当代困境》等12篇研究文章的深入探讨。



该书将终南道教的典籍、历史、仙真、宫观、金石、遗迹等文献与研究融为一体,体现了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不仅规避了单纯文献整理的局限性,还坚持了学术研究必须以文献为基础、严谨治学的学术路径。

与终南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非常丰富,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于此,避免研究的泛化。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终南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和智慧启迪。

03

终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终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传承与创新性转化不仅关乎文化自信的树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终南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我们能够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同时鼓励创新,让终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这样的努力,终南文化不仅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其独特性,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必须明确,理论宣传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深入探究终南山的历史文化,我们认识到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者和宣传者应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探索和阐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终南山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山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它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代隐士文化到佛道教圣地,再到现代文学艺术,始终对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研究者需挖掘历史文献,实地考察地理环境,分析社会影响。宣传者应通过多种媒介传播研究成果,让更多人了解终南山的魅力和意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为文化自信和繁荣贡献力量。

其次,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转化,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超越传统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将终南山的历史文化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公众兴趣。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知识,深入挖掘终南山的价值,丰富人们的体验。现代科技,例如数字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得终南文化更加生动直观,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对文物的三维扫描和建模,而虚拟现实技术则模拟了历史场景,使公众能够体验到古代生活,并深入了解终南文化。这些科技应用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了终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此外,我们应努力提升终南山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一系列国际研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策划和举办各种展览,我们能够向全世界展示终南山所独有的文化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学术研讨,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如艺术表演、手工艺展示和传统美食节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促使终南山的独特文化得以生动地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这种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必将为全球文化的多元共融与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陕西终南学社编,终南文化通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第2—32页.

②刘康乐著,终南仙境丛考.三秦出版社.2024.

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道教史”(项目编号:22XZ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24年度陕西省秦岭(终南)文化重大研究项目”——“终南山道教史迹考”(立项号:2024HZ0515)的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关于“终南文化”价值理性挖掘与创新性转化的若干思考》

本文作者:



高叶青:博士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教授、陕西终南学社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陕西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平台;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视觉| 晓咏

排版 | 若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