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家族覆灭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
对智伯恨之入骨的赵襄子,竟将智伯的头颅做成了一件“艺术品”——当作饮酒的器具。
不得不说,这恶趣味实在是让人咋舌。
当然,赵襄子这么做,或许也有他的快感,仿佛在宣泄着“你曾肆意欺负我,如今我就拿你的脑袋当酒杯”的愤懑,这样做,或许会快乐翻倍,这既是一种强烈的成功快感,也是彰显自身功绩的一种方式。
可怜的智伯,死后都不得安宁,遭受赵襄子这般羞辱。
智伯有个臣子叫豫让,一心想替智伯报仇。
豫让假称自己是受过刑的犯人,怀揣短剑,潜入赵襄子的住所,藏在了厕所里。
一天,赵襄子去厕所时,心中突然一阵悸动,心跳加速,他立刻派人仔细搜查,果然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身边的人,纷纷要杀了豫让,赵襄子却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智伯死了连个后代都没留下,这人想替他报仇,也算是个忠义之士,我以后小心防备就是了。”
于是,赵襄子便放过了豫让。
豫让刺杀赵襄子的行动没有成功,但是,却没有淡化复仇的决心。
心有不甘的豫让,用漆涂抹全身,装作得了癞病,又口吞木炭,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沙哑。
此后,豫让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就连他的妻子从他面前经过,都没认出他来。
然而,当他走到朋友面前时,朋友却一眼就认出了他。
朋友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华,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
朋友劝豫让去追随赵襄子,加入赵家,这样一定会得到宠信和重用,何必非要一意孤行地为智伯报仇,为难自己呢?
况且,就算还是想报仇,那不如假装投靠赵家,报仇的机会岂不是更大、更容易吗?
然而,豫让却回应道:“我若屈膝做人家的臣子,却又设法去杀害人家,这便是怀有二心。我如今做这极为难办之事,并非纯粹为了报仇,而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做臣子就应忠诚不二,让那些为人臣子却反复无常的人感到惭愧。”
豫让一心报仇的执念丝毫未改,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有一次,他打听到赵襄子准备外出,便埋伏在其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走到桥边时,驾车的马突然受惊,赵襄子看到这马这么反常,果断派人四处搜索,果然又搜到了豫让。
不怕贼偷就被贼惦记啊,赵襄子也是后背直冒冷汗!
见豫让如此执着地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决定便满足他的愿望,成全他的忠义,最终杀死了豫让。
这便是豫让的故事,也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典故的由来。
不得不说,豫让是一个狠人!
但是,君臣之间,真有知己吗?其实并没有。
对智伯而言,豫让不过是他比较谈得来、较为欣赏的下属,要说知己,恐怕谈不上。
而豫让却自以为是智伯的知己。
豫让想要为智伯报仇,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士,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
然而,过度宣扬“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妥当的,有些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