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闵行区七宝镇新龙路上,“百卉繁花”花店的玻璃门透出暖黄灯光。新入职的店员袁静正在整理向日葵,手机里出现孩子班主任的微信:“明天上午学校将有公开课,邀请您前来参加……”这样的时刻,曾是无数职场妈妈难以开口的“请假危机”,如今在这间85平方米的花店里,店员可以灵活调整工作时间,还能带着孩子来店里写作业——这是上海市试点推行“生育友好岗”政策下的一个微小样本。


1

一束鲜花背后的政策落地

2024年12月,上海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背景下,试图开辟就业市场新赛道。作为第一时间响应新政策的街镇之一,七宝镇在试点落地时却遭遇了现实落差。

“当时把信息发到322家企业所在的微信群,最终只有3家拿出弹性岗位。”七宝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姚晓清翻开工作日志,2025年1月的就业援助月小型招聘会上,这3家企业分别是百卉繁花花店、手工艺品公司结绳记和一家餐馆,共提供5个生育友好岗位。“虽然求职者十之七八都有孩子,但报名者寥寥。”


这种落差在七宝镇就业指导专员李丹凤眼里形成鲜明对照:全职妈妈大多想做办公室白领,但针对妈妈们需要不定时请假的情况,能匹配文职类的岗位很少,多数是兼职岗位。“有位前连锁超市主管坚持要找月薪过万的管理岗,可我们手里能匹配的只有超市一线员工岗。”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王燕解释道,灵活就业的岗位,在工作时长、强度、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有所减弱,自然倾向于低技能。而求职者对岗位的期待偏高,则与上海职业人口总体素质较高有关。

但姚晓清相信,总有匹配的机会。每天对接企业时她一次次耐心地询问“最近有没有适合全职妈妈的岗位”,还把带动女性就业能力强、安置女性数量多的企业纳入七宝镇《“生育友好岗”用人单位统一名录》,为其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及时提供通俗易懂的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关于生育友好岗位的努力已融入每天的日常工作,成果也逐渐显现,在受理中心挖掘到的手绳编织、鲜花销售等岗位上,已有13位生育友好岗位员工和企业达成初步意愿

政策工具箱也在扩容。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已梳理出一系列适合弹性时间、薪资相对较高的新兴行业技能型岗位。副主任朱俊杰透露,包括母婴护理员、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美甲师、互联网营销师、整理收纳师等培训项目。目前闵行区4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正在排摸社区居民的培训意向,预计3月初正式把培训“送到”有需求的就业服务站。届时,全职妈妈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免费培训。

2

政策温度与市场寒流的角力


“百卉繁花”冷柜前,46岁的店主尚爱英正在修剪花刺。这位幼儿园前业务园长、教育培训机构前校长,经历了多年每天通勤4小时、每周7天无休的工作强度,去年,她选择自己创业开花店,采用柔性管理制度,让员工请假时不需要有太多顾虑。

尚爱英设计的“双岗重叠制”,让弹性工作成为可能:每日14点—16点设置双人在岗时段,一人有急事,另一人也能守店。每周排班之前,店长虞静都会充分收集五六位店员的时间安排,以互助式排班最大限度照顾家庭。柔性管理带来了意外收获——核心员工流失率明显降低。

制度创新的成本压力真实存在。“总部经济在七宝产业结构占比较大,这类企业更倾向标准化管理。”姚晓清坦言,走访中春路沿线制造企业时,一些人事经理也很无奈:“流水线停转一分钟损失上万,怎么弹性?”即便是百卉繁花这样的小微企业,也面临管理成本更高、员工培训周期更长等现实情况,但尚爱英算过长远账,家庭友好能让人均效能提升,隐性收益远超投入。

学界正为平衡点提供新思路。女性和性别史学者王燕建议,企业可以按照员工的孩子年龄,设置男女职工皆覆盖的“梯形弹性工作制度”,孩子年龄小的,弹性更大,年龄大的,弹性小。“用工需求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马斯克在繁忙的公务中照样带娃。”

企业端也在持续探索“带娃上班”的好办法。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莘庄站地铁上盖的写字楼“天荟云洲”,发现了一项贴心举措——开发商在写字楼内特别设置了“家庭室”,配备隔音设施与儿童读物,为临时带娃办公提供缓冲空间。


天荟云洲5F的“家庭室”

3

从“特殊照顾”到“制度重构”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延军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她的专著《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这位长期关注女性就业的学者,对当前的政策路径有着冷静思考:“真正的平等不是制造温室,而是重构责任分配。”她以瑞典父母共享480天产假为例,当男性同样需要为育儿调整工作,企业招聘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成本相同,就不会因性别做差异化选择,才会带来真正的就业公平。

这种制度性的突破已在局部萌芽。虽然初次看到政策文件时,很多人都认为生育友好岗位是为全职妈妈准备的,但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朱俊杰反复阅读多次,发现文件里完全没有提到性别,又联想到很多全职爸爸来就业服务中心求职的案例,因此,就业促进中心即将开展的技能培训不对性别设限,宝爸、宝妈都可以报名。这种认知转变,或许比政策补贴更有穿透力。


“闵行易就业”小程序里的生育友好岗位

与此同时,在“闵行易就业”小程序和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网站,“生育友好岗”招聘专区设置在醒目的位置,求职者可以点击岗位在线投简历。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定期举办的线下大型招聘会也将把“生育友好专区”作为常设专区。

七宝镇妇联主席罗嘉透露,今年正在积极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体系全覆盖。妇联将为育儿家庭、新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全(半)职妈妈群体开展生育指导、家庭辅导、科学育儿、亲子教育等活动,同时面向设有“生育友好岗”的用人单位开展服务,从而激发社会、单位、家庭的参与热情,共同营造生育友好氛围。

夜幕降临时,“百卉繁花”的橱窗亮起星星灯。店员们正在布置“三八节”的公益插花课堂。虽然当前仅招聘到一名生育友好员工,尚爱英仍满怀信心。她记得,自己不得不把儿子带去公司那天,有一位领导,拿给孩子一张华东师范大学的地图又圈出几个地点,让孩子去公司对面的华师大寻找,孩子非常开心。“也许有一天,所有岗位都能容得下一只书包、一个奶瓶。”

记者手记

采访期间,偶然读到苏青《写字间里的女性》,记录着1930年代上海职业女性的困境:托儿所大多私立,学费高,杨小姐工资不够,只能让8岁的女儿辍学在家,照顾5岁的弟弟和3岁的妹妹。“每天很早就要起来,洗衣、买菜、生煤炉,什么都弄舒齐了,才能饿着肚子匆匆去上班。”

“我很希望国家能早日普遍地设立托儿所!”苏青在《救救孩子》里迫切地说。时空转换,这种困境已然不再,现在平价又安心的公立幼儿园比比皆是,三岁以上的孩子都有处可托,社会发展的步伐始终向前。

80年后的今天,父母如何从“养育质量期待更高”的家庭,放心走进“工作效率要求更高”的职场,我们面临的困境似乎更为复杂。在这场关乎人口未来、性别平等与企业效益的叙事中,试点仅3个多月的“生育友好岗”恰似早春的二月兰,在板结的土壤中执着生长。当企业发现家庭友好的管理能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当制度设计开始正视“养育不是母亲的专属责任”,或许我们终将找到那把打开困境的钥匙。毕竟,社会的进步从不是靠划出特殊保护区,而是让每寸土地都适宜生长。


记者:宋诗清

供稿:齐音、区妇联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