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水,作为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自西向东,从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孕育的两河文明,到印度恒河,再到我国黄河、长江文明,水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在陕西,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凤堰梯田,4处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古老的水利遗产焕发新机。这些水利遗产如同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水利宝”,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更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中“活”了起来。

水利遗产的守护之盾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1950年以前遗存至今的工程类、管理类水利遗产和

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水利遗产达500多处(件),这些遗产不仅是陕西水利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水利遗产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甚至被遗忘的风险。为更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水利遗产,《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应运而生。


近期,陕西省水利厅印发施行了《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为保护和利用水利遗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还通过官网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份《办法》明确指出,水利遗产的认定需满足一系列严格条件,比如它们必须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与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紧密相连;在规划设计、技术工艺上展现先进性与创新性;同时,还需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并具备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此外,建成或传承时间不少于80年,具有红色革命文化属性的水利遗产年限不少于50年。

“水兴则江山旺,水废则社稷衰。”水利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办法》还指出,申报主体为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遗产运行管理单位,申报与认定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通过严格的申报程序、评定方法和公示办法,确保每一处被认定的水利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这份《办法》是水利遗产的“提醒牌”,一旦被认定为水利遗址,将在醒目位置设置标志,并由保护管理单位编制专门的保护利用规划。运行管理单位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遗产的挖掘研究、维护修缮、发展利用等工作。

这些举措,如同为水利遗产加装了一层坚实的“守护盾”,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正如李仪祉先生所言:“水利不兴,农业不振”,水利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水利遗产的活化利用

保护水利遗产,也绝不仅仅是将其“封存”起来,而是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不仅关注遗产的保护,更着眼于其传承与发展,为这些古老的水利遗产找到了一条“活化”之路。


《办法》指出,水利遗产的利用应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的水利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保持其整体风貌,传承治水文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发挥其功能。支持有条件的遗产运行管理单位建设各类推广场所,通过媒体平台宣传普及遗产知识,挖掘阐释其时代价值和思想理念。

正如古人所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利工程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该《办法》还鼓励开展水利文艺作品创作、展览、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播历史人文和科技工艺。

此外,还鼓励各地开展水利遗产的分类、特征、价值及其保护问题与措施的研究,加强各类合作交流。地方政府也被鼓励将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当地水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

这意味着,水利遗产将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是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的活态文化资源。它们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讲述着千年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世界灌溉的陕西印记

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凤堰梯田,千年以来曾经滋养这片黄土地,随着这些“水利宝”陆续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也让古老的水利遗产焕发新机,持续为三秦大地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郑国渠是秦国的“强盛之源”,公元前237年,秦国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开凿了这条古老的水利工程。该渠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的建成,不仅使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更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祉恩不忘。”这首流传于关中大地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郑国渠的宏伟与功绩。2016年,郑国渠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水利遗产的“金字招牌”。

“自古汉中多渠堰”,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是陕南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这三处堰坝始建于西汉初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等综合效益。汉中三堰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利用自然。2017年,汉中三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水利遗产中的又一张“世界名片”。


杨填堰


五门堰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作为中国第一条地下渠,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见证了汉代水利技术的辉煌。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的建议,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古人在施工中创造了“井渠法”,通过凿井引水,解决了穿越铁镰山的技术难题。滴水穿石并非由于水滴有巨大的力量,而是由于水一滴接着一滴,龙首渠的建设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精神的体现。2020年,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清代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凤堰梯田。位于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这片梯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总灌溉面积达1.2万余亩,分布在汉江之北、凤凰山南麓海拔约500—600米的区域。


汉阴凤堰古梯田

梯田层层映晚霞,田间清水润庄稼。凤堰梯田不仅见证了清代移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活化石。2024年,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水利遗产中的又一璀璨明珠。

这些水利有遗产,不仅因独特的工程技术与卓越的灌溉效益被公布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因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的深远意义,成为陕西乃至全球水利文明的瑰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