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张照片的故事,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照片的主人公是林彪,拍摄者是江青,这是一张林彪的半身免冠照,名叫《孜孜不倦》。要了解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需要先了解江青的摄影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青摄影的启蒙老师是吴印咸。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吴印咸是这个团的技术及摄影负责人。当时条件非常困难,吴印咸跟同事们举办多期摄影训练班,江青听过他的课程。
不过,江青真正开始学习摄影是从1959年开始,逐渐来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江青身体情况不好,经常去苏联休养。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江青专门向新华社副社长、摄影部主任的石少华学习摄影技术。
每当石少华讲解一些摄影技巧时,一旁的江青听得都非常认真。杜修贤有着“红墙摄影师”之称,他拍摄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照片,也多次看了江青拍摄的照片。杜修贤认为,江青摄影作品其构图巧妙,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使得照片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举个例子,2013年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张江青于1961年拍摄于庐山估价1万元的照片,最终以34万元落槌成交。这张照片非常出名,名叫《庐山仙人洞》。当年江青拍下这张照片后,毛主席专门题诗一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江青有多重视摄影呢?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1972年夏,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夫人来中国访问,江青跟她进行长时间的交谈。江青罕见地对她提到了自己的摄影的经历。
江青说:“近几年我拍的照片一万张左右,销毁了三四千张,还有很多要去掉。我对照相是有研究的,也称得上半个专家吧。我是时常发表作品的,当然不是用真名发表,不然又不得了。他们还要为我搞影展,我不要。”
还有一件事,1973年9月毛主席接见法国总统蓬皮杜,江青把在北京的新闻记者全部叫到钓鱼台审查新闻纪录片。江青看完4分钟的样片后,很不满意,她对现场摄影师们说:“你们拍新闻纪录片的时间也不短,怎么翻来覆去还是老样子……不借鉴别人的东西不行呀。你们看过外国的纪录片吗?”
说完江青让工作人员播放了英国的旅游纪录片《花园》,边看边说:“人家变化多端,讲究色彩,推、拉、移、摇,活得很啦。你们呢,眼界不广,技术又不全面。所以拍出来的东西就死啦!”
江青还提到了自己的摄影心得,她说:“北京的春秋季,色彩丰富。景山就可以拍好多,大胆地用逆光,用辅助光,要耐心地等,我拍照片就是用心地等,等水珠等蜜蜂等蝴蝶.....细节有时能画龙点睛。”
从喜欢摄影,到痴迷摄影,再到利用摄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1970年开始,江青的摄影作品频繁刊登在《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等刊物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青准备给林彪拍摄一张照片。
1971年6月8日下午,叶群带着从北京文物管理处拿的文物来到钓鱼台10号楼,给江青看。江青则拿出自己刚拍摄的照片给叶群看,两人互相吹捧。当叶群称赞江青照片拍的很好时,江青话锋一转。
江青说:“你回去代我向林副主席问好。如果明天林副主席身体好、精神好,请林副主席来我这里一下,我想给他拍摄一张照片。”叶群很高兴,当场表示:“我先替林彪同志谢谢你。林彪同志知道江青同志要给他照相,他一定会高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一定动员林彪同志来这里照相。”
江青非常激动,立即说:“那好,我热情欢迎林副主席来我这里拍照。”叶群前脚刚走,江青便召集身边工作人员进行各项准备,之前她为了拍摄照片方便,就已经在钓鱼岛10号楼和17号楼都布置了一间照相室,还购买了最先进的照相机。
6月9日下午,林彪和叶群应约来到钓鱼台10号楼。江青秘书秘书杨银禄看到林彪和叶群来了,立即去向江青汇报。江青放下手中文件后,立即快速走到客厅跟林彪握手,并互相询问近况。
江青笑着说:“林副主席,欢迎你到我这里。看到林副主席身体这样好,我很高兴。”一旁叶群说:“今天林彪同志来这里,就是专门请江青同志照相的,没有其他特别的事情。现在看到你们两人一见面就这样高兴,我也很高兴。”
正常情况下,拍照前基本上都要做些准备,比如换一身得体的衣服等。林彪这次是专门来照相的,可他的胡子都没有刮,这让人难以理解。可能看到江青一脸不解,林彪笑着说:“不用刮了。年纪大了,不要讲究了,有胡子没有关系。不想刮。”
叶群也觉得这样不合适,她便劝说:“你是党的副主席,解放军的副统帅,照的相应该有领袖气派。”在江青和叶群的不断劝说下,林彪勉强同意了。林彪的胡子是他的警卫员李文普帮忙刮的。
杨银禄说:“刮胡子时,林彪坐在一张带靠背的椅子上。由于是干刮,所以刮得刷刷作响,他既不说疼,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我心里想,林彪这个人确实让人难以捉摸。”林彪胡子刮完,脸部清洗后,一行又来到17号楼。
一进入照相室,江青让林彪坐下,她拿着照相机。林彪按照江青的要求,端坐着,他一言不发,只等着江青按下照相机的快门。就在江青准备按下快门时,她对林彪说:“林副主席,请你把帽子摘掉。我想给你照一张免冠相,因为我给你照相用的是顶逆侧光,你的帽檐遮挡了你的额头和眼睛的光线。”
林彪满脸皱纹,表情耐人寻味,当时他的头发几乎掉光了加上怕风,所以平时出门一直是戴着帽子。如今江青却让他摘掉帽子,林彪不太愿意,但一想到客随主便,便同意了,他将帽子摘掉递给警卫。
就在江青准备再次按下照相快门时,她突然又认为直接照不太好。江青说:“林副主席最好是拿一本《毛泽东选集》,两手捧着,真的是在看书,因为你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孜孜不倦的。”叶群也认为江青提议很好,她笑着说:“还是江青同志想得周到细致。”
江青转身让秘书杨银禄立即去房间把自己的《毛泽东选集》拿来。杨银禄立即回到10楼的房间,将自己珍藏的《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拿来,交到林彪手中。林彪按照江青的要求,重新摆好姿势。
随着江青按下快门声,一张林彪的照片拍下。照完相后,林彪和叶群准备离开时,江青又表示希望他第二天能再来钓鱼台跟这里的工作人员合影和警卫战士合影,林彪同意了。6月10日下午,林彪和叶群又来到钓鱼台17号楼跟大家合影。
这第二张照片还没冲洗出来,林彪和叶群就已经命丧大漠。第一张照片拍摄当晚,江青命人将胶卷立即送给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石少华冲洗。两天后,照片的小样出来后江青亲自进行了裁剪,紧接着又送回新华社放大成16寸的彩色照片。
照片冲洗制作结束后,就到了刊登发行环节。江青召集叶群等人研究刊登发行,现场有人吹捧说:“江青同志对摄影有很高的造诣啊,可以说超过了专业摄影师的水平。”
还有人说:“江青同志这张照片拍得好,把林副主席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通过这张照片完全展现了出来,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我看这张照片就叫《孜孜不倦》吧。”
江青等人一听,都认为《孜孜不倦》这个名字很好,大家一致同意。当林彪看到照片发表后,特意让叶群给江青的秘书打电话表示感谢。叶群在电话表达了信息主要包括:
一、江青拍摄的这张照片太好了,它不但有艺术价值,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二、相信这张照片发表后,在社会上一定会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形象教育比文字教育更有影响力;三、林彪同志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他特别感谢江青同志的辛勤劳动,也热烈祝贺这张摄影作品的公开发表。
江青看了电话记录后,立即回电给叶群表示感谢,她说:“谢谢林副主席对我的鼓励。摄影艺术是一个方面,主要是林副主席的形象好,同时又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最好、最高的代表。请林副主席保重身体。如果林副主席喜欢照相的话,我愿意给林副主席再照几张。”
可谁也没想到,这张照片拍摄仅过去了三个月,林彪便坠机了。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等人乘坐256号三叉戟飞机仓皇出逃,随后在当时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
随着林彪去世,江青关于曾经给他拍摄的事宜,只字不提了。不过,江青没有就此放下摄影的爱好,之后又拍摄了大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