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决定前往江苏视察。出发之前,他特意交代要让谭震林陪同整个行程。
对于主席的要求,众人并未觉得奇怪。
毕竟两人是多年的老战友,已经很久没见了。而且谭震林在江苏工作多年,有他陪着,主席的工作也能尽快完成。
然而,两人见面后,毛主席却问了对方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你到底在银行存了多少钱?
主席为何会突然问这样一个问题?谭震林又是如何回答的?
视察江苏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便开始着手准备大力发展经济。结果,他的计划还未启动,朝鲜战争便爆发了。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国的建设几乎进入了停滞期。毛主席一边担心着战场上的局势,一边忧心着百姓们的生活状况。
等到1953年,战场上的硝烟刚散去没多久,毛主席便又立即投身到了国家建设中。
自从抗战开始后,他便几乎一直待在北方,对这里的民情相对比较了解。而南方如今发展得怎么样,百姓们究竟生活得好不好,他并没有切身体会过。
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决定去江苏进行一次视察。在临出发前,他除了点名要见一下陈毅、柯庆施等一众地方干部外,还特意交代要让谭震林陪同全程。
众人听后并不觉得讶异。
两人是许久未见的老战友,毛主席或许也想趁机与老友聚一聚。况且谭震林在南方工作多年,肯定对那里的情况更了解。
工作人员们也立即安排起来了。
毛主席抵达南京当天,陈毅、谭震林等人便早早等在了火车站门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毛主席在他们的陪同下,先是拜谒了中山陵,然后又参观各个工厂、基地。
原本主席还想去雨花台纪念一下葬在里面的烈士,但出于时间考虑,最后还是由罗瑞卿将军代替他前往了。
结束了南京的行程后,毛主席便准备启程苏州了。这时,陈毅、柯庆施等人纷纷向主席辞别,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接下来的视察过程就由谭震林一同前往了。直到此时,两人才有时间说上几句家常话。
通过这两天的行程,谭震林发现主席都没时间吃几口饭,天天不是视察就是接待地方干部,总是忙到大半夜。
他不免有些心疼,于是便劝说主席,他现在日理万机,身体又不好,以后还是少出来奔波,有什么事情就把他们叫到北京询问就行了。
毛主席听后却摆了摆手说,人民的情况还是要亲自听人民自己说他才放心。
谭震林见主席还是像往常一样记挂人民,心中也是一阵感动。之后,一行人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苏州。
其实仔细说来,苏州才是毛主席此行最重要的目的。这里的经济发展情况,相较于江苏其他城市还是比较好的。
虽然这里发展得好不一定代表着其他城市也发展得好,但这里发展不好,就肯定也意味着江苏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果不其然,众人刚到这里,便发现了很多问题。
突如其来的问题
因为连年的战乱,各行各业这几年几乎都在为战场上“供血”,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阻碍。
毛主席在接见各领导干部时,耐心倾听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对其进行了解答。
一开始大家还不敢多说,但见到主席丝毫没有架子,态度又温和,便畅所欲言了起来。
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天都已经渐暗,毛主席也终于能坐下来好好吃顿饭了。
他特意邀请谭震林、杨尚昆以及罗瑞卿一起吃饭。但没吃几口,毛主席便撂下筷子,点燃一根烟慢慢抽了起来。
谭震林一看就知道,毛主席这是有心事了。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询问,主席却目光转向他,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谭老板,老实交代,你银行里到底存了多少钱?”
谭震林一愣,他虽然不知道主席为何这么问,但还是如实说自己只存了三十块钱。
毛主席听后点点头,然后又问了杨、罗两人同样的问题。两人也不多,一个六块,一个十块。
毛主席笑着说,这么一比,谭震林同志已经是他们之中的“富农”了。
随后他又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富农”这些年才在银行存了三十块,可见江苏的发展确实不尽如人意。
几人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主席一直在记挂着市委书记刘中的话。
下午接见各领导时,毛主席与刘中同志聊的时间最长。
当时刘中在汇报时报告了一个问题:苏州市当地的银行储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便出现了下降趋势。
像这种关系到民生的问题也是毛主席最关注的事情。百姓们只有当手中有闲钱了,才会想要存进银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不够高。
毛主席非常记挂此事。在询问了谭震林等人在银行的存款情况后,他更加确信了这一事实。
其他人还好说,但谭震林存款这么少实在少见。这倒不是说他平时有多么富裕,而是毛主席知道,他一向是军中最节省的人。
当年在红军时期,谭震林就相当于部队的“大管家”。不管在什么困难的情况下,他总是能为大家找到物资,解决军需不足的问题。
即便是他个人,他也总是能从同样的军饷和补给中慢慢积攒出大量物资,等部队有需要时直接捐出来。
虽然他“谭老板”这个称号是在抗战时为了隐藏身份而取的,但因为他总是部队里最“富有”的,毛主席便也经常戏称他为“老板”。
不过这也是对他勤俭节约的一种肯定。但也正因如此,像谭震林这样如此节俭的人这么多年只省下30块钱,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告诫谭震林,国家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做好人民的父母官。
谭震林当即表示,一定不会让党和国家失望。毛主席欣慰地点点头。
主席的器重
其实在主席心里,他是完全信任谭震林的。从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凡是关系到人民的工作,毛主席总是会找谭震林商量。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他个人的能力突出外,还因为他有着大量的群众工作经验。
他是在少年外出打工时才懂得革命道理的。当时因为忍受不了资场阶级的压榨,他带领着广大受苦的工人发起了罢工运动。
由于深刻体会过武装斗争的艰辛,所以他成为了第一个支持毛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念的人。
他明白没有武装的保障,人民就没有发声的余地。入党后,他便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当时山上居住着土、客两种籍贯的群众,他们在敌人的挑拨下一直进行内斗。
毛主席得知后便派了谭震林过去为他们做思想工作。
主席表示,不管他们出身是什么,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同胞,他们的敌人也只有一个,就是破坏团结、阻碍国家强大的人。
在毛主席的协助下,谭震林很快就完成了工作。
不仅如此,因为他工作出色,后来毛主席还将土地分配的工作交给了他。在他的努力下,百姓们纷纷翻身做了主人,开始有田种,有粮食吃。
到了抗战时期,毛主席又派他到苏南地区发展“江抗”。
此后,谭震林便一直铭记着主席的嘱托,将百姓放在心上,时刻关注着敌后区的一庄一户。
经过数年的斗争,“江抗”也成为了全国抗日根据地的灯塔。
因此在建国后,毛主席才会将他调到地方工作,并对他倍加看重。谭震林同志是国家最得力的助手,也是百姓最好的人民公仆。
参考资料:
【1】谭震林东路抗战纪实,世纪风采,2020年第8期。
【2】谭震林,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