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吃有“三绝”,煎饼果子、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而狗不理曾位居第一。它有着百年历史,是我国著名老字号之一,曾创下一天销售6万个包子的记录,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人的老话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外闻名的老字号品牌,传承人为何不但没将基业发扬光大,反而还把“狗不理”变成了“人不理”。不仅本地人不吃了,就连游客也不想打卡品尝了。
2005年,天津同仁堂董事长张彦森,在狗不理危难之时,以1.06亿元买下了狗不理,成为新一届掌门人。他曾公开表示:“一定打破一个思想,“老字号就是便宜”。老字号为了做久,一定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保持质量的情况下,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价钱”。
于是,张彦森决定要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让“狗不理”改头换面,重塑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大众才有可能起死回生。
狗不理曾一直靠平民的价格,鲜美的口味深受大众喜爱。它始于1858年,创始人高贵友,家里人为求这孩子平安,便取乳名叫“狗子”。他十四岁时在一家蒸食铺学手艺,凭借心灵手巧和勤奋好学,逐渐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
三年满师后,便自己开了家“德聚号”包子铺。它凭借皮薄馅大,肥瘦适中,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等特点独具特色。并且价格亲民,使得十里百里的百姓都来吃他的包子。
由于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又身兼数职,顾不上跟客人说话,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就叫成了“狗不理”,他也就把自己的包子称作了“狗不理包子”。狗子的包子铺也从最初的小铺子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餐馆。
1916年高贵友病逝,儿子高金铭继承产业。并把父亲的生意和手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天津别处开了分店。狗不理也迅速步入了鼎盛时期,前来购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门店外人山人海,几乎水泄不通。
1947年高金铭去世,儿子又继承了狗不理包子铺,但因经营不善,使得狗不理包子铺最终在1952年关门停业。
直到1956年,在天津官方的支持下,狗不理包子重新开张。官方邀请擅长制作狗不理包子的老匠人,重新接手这一金字招牌,在天津继续开设门店,传承这项技艺。在国营时期,狗不理包子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天津一店,顾客络绎不绝,包子常常供不应求。
有网友回忆说,自己上初中时,奶奶常常买四两狗不理包子回来。那时候,狗不理还是给很多天津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然而,狗不理的扩张并没有停歇。1980年,北京第一家狗不理连锁店开业,这也标志着狗不理包子将走出天津,迈向全国。随后狗不理包子也在全国18个省份、40余个城市开设分店。2004年,狗不理在韩国汉城(今译为“首尔”)的第一家连锁店开业,后来,陆续在日本东京等地开设分店。
但到了2005年,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各种小吃餐饮品牌纷纷涌现。但由于狗不理集团过度扩张,内部管理混乱,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积累欠下了8000万元的债务。
张彦森接手后为了化解危机,他的第一项决定就是全线涨价,从一开始的2、3元涨到了20元。这样既能提升经营利润,又能让狗不理老字号品牌走上高端。而且不光包子涨价,其余菜品价格也高的离谱。这一操着实有效,让公司利润翻了10倍,但也让狗不理一步步向了深渊。张彦森一心想追求高端客户,失去了原本庞大的平民群体,也离了创始人高贵友的初衷。狗不理也随之逐渐走向没落。
直到2020年10月北京王府井店爆发负面视频,狗不理彻底跌落神坛。因事件发酵后,公司并未从例如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服务质量等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众多网友百姓寒心!更甚至选择了退出市场,关闭门店。
大众也很无奈,不想看到这种老字号品牌从走向没落甚至消失。但两个人吃两屉包子就要100多元的价格,当下时代实数没有性价比可言,众多新颖的美食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去替代。老字号品牌还需以货真价实,并提高服务品质才能受大众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