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刘永蛟

小朵朵(化名)今年2岁,平日活泼好动,是家人的开心果。不久前的一天,她突然大哭,并用手指向喉咙,发出“啊啊啊”的声音。由于无法准确表达,家长紧急将她送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就诊。接诊医生在仔细询问病史后得知,小朵朵可能误吞了一枚硬币,但具体情况尚不确定。结合小朵朵流口水、呕吐等症状,医生高度怀疑为消化道异物。

随后,医生为小朵朵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在她的食管上段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金属异物。面对紧急情况,儿童消化专业团队迅速行动,紧急安排小朵朵住院,并准备进行胃镜检查。滨医附院针对儿童消化道异物的诊治有着一套完善的处理流程,并实行24小时听班制度,确保能够迅速应对此类紧急情况。


完善术前检查后,小朵朵被迅速送往儿童诊疗中心胃镜室。在麻醉师和内镜护士的默契配合下,内镜医生仅用5分钟就顺利将异物取出。结果发现,异物并非普通的硬币,而是一枚“乾隆通宝”。


手术结束后,小朵朵很快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并在观察几个小时后顺利进食。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滨医附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简介

滨医附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儿童消化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滨医附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设有多个功能完备的医疗单元,包括病房、儿童消化专科门诊、儿童内镜中心以及儿童13C呼气试验检查室等,可为患儿提供全面、细致的诊疗服务。科室配备了两套消化内镜系统,以及十余条各种型号的胃肠镜。目前,科室开展的消化内镜技术涵盖了儿童无痛胃肠镜检查、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内镜下营养管置入术、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息肉切除术(EMR)以及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等多项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科室的诊疗水平,更为患儿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据统计,科室每年完成各类内镜下诊疗操作超过1000人次。


儿童消化道异物

01

为什么孩子总爱“吃”奇怪的东西?

3岁以下的小宝宝正处于“口欲期”,他们通过嘴巴探索世界,硬币、纽扣、玩具零件都可能成为“尝鲜”目标。数据显示,医院每年接诊的消化道异物患儿中,80%发生在1-3岁,硬币更是长期霸占异物排行榜首位。

02

这些物品最危险!

纽扣电池:2小时内可灼穿食道,堪称“定时炸弹” ;

强磁铁:多块磁铁会导致肠管粘连穿孔;

尖锐物:针、鱼刺等可能刺破血管;

膨胀物:水宝宝、堵漏王遇水膨胀数十倍;

各种酸碱腐蚀性异物:严重损伤消化道黏膜,影响生活质量。

表面光滑的小物件,如小硬币、塑料珠等,多数情况下能自然排出,但需根据宝宝年龄、异物大小、位置等综合判断,仍需就医观察。

03

家长必学的“防吞秘籍”

1. 三米法则:将危险物品放在宝宝踮脚也够不到的3米外;

2. 玩具安检:定期检查玩具是否有松动零件,磁力珠等玩具建议6岁以上儿童使用;

3. 进食监管:吃鱼挑刺、坚果碾碎、果冻切成5mm小块;

4. 趣味教育:用“肚子里会长刺猬”等故事树立危险意识。

04

紧急情况处理指南

立即就医信号:

- 突然流口水、拒食

- 呕吐物带血

- 腹部肿胀压痛

- 便便带血或异物

千万别做:

- 强行催吐(可能划伤食道)

- 吞米饭/馒头(加重卡顿)

- 喝醋(腐蚀食道且无效)

正确做法:

1. 记录误吞时间、物品信息

2. 保存相同物品样本

3. 保持孩子安静,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4. 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海姆立克急救

说明:以上参考《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编写,急救措施请以专业医师指导为准。

划重点:预防胜于治疗,请为宝宝营造安全的探索环境。

记住:危险往往发生在转身接电话的30秒,守护孩子需要360°的细心防护!

儿童消化专业专家团队

专家简介


谢庆芝,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滨医附院儿科副主任、儿童消化与肾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擅长儿童消化、感染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急慢性腹泻、腹痛、便秘、食物过敏、肝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开展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刘永蛟,副主任医师,擅长儿童消化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急慢性腹痛、腹泻、呕吐、便秘、消化不良,以及幽门螺杆菌、过敏性紫癜、急慢性胃炎、肝功能异常、食物过敏相关性疾病等。

擅长儿童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营养管置入、胃肠道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等。


邢朝品,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腹痛、腹泻、便血、呕吐、功能性便秘、胆汁淤积性肝病、胰腺炎等;擅长胃肠镜诊疗技术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