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成功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为82岁高龄的肾盂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王爷爷(化名)实施根治性手术,术后王爷爷顺利康复,即将出院。这场跨越“生命禁区”的手术背后,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与虚拟三维重建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王爷爷一个多月前在医院被确诊为“右侧肾盂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但由于心脏和全身情况不佳,当时医院未实施手术。肿瘤引发的腰痛让他每晚需靠止痛药入睡,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导致双下肢水肿,还随时有脱落引发肺栓塞的风险。于是,2月2日,王爷爷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寻求帮助。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难度极高,而肾盂癌继发的下腔静脉癌栓因侵犯下腔静脉壁,难度更上一层楼。高龄且病变复杂,王爷爷面临着心肺功能难耐受、手术易出血、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多重困境。这种情况下,省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借助DeepSeek和三维重建技术破局。
在围手术期管理上,DeepSeek系统大展身手,它通过深度学习百万级高龄手术案例,迅速完成风险预警、用药决策、康复路径规划和并发症监测等关键步骤评估与策略设计。如精准预测术前、术中、术后风险节点,动态调整抗凝方案,规划每日康复目标,让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大幅降低,王爷爷术后两天血清肌酐水平就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三维重建技术则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数字脉管系统”。该技术可以实现毫米级空间定位,清晰呈现癌栓与周边血管关系,模拟血管控制最优路径,提前预演手术入路,还可以针对下腔静脉重建,设计多套方案并在术中择优选择。这让手术团队提前“走进”患者脉管迷宫,缩短术中决策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团队协作紧密,4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手术,下腔静脉阻断、重建至重新开放仅用时49分钟。术后王爷爷未进ICU,直接回病房康复。现在王爷爷肾功能正常,双下肢水肿完全消失,即将出院。
据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熊玮介绍,此次成功案例意义深远,DeepSeek和三维重建技术将外科医生经验转化为智能资产,降低手术风险,强化医患共同体。未来,这一实践模式有望延伸形成“高龄肿瘤患者智慧诊疗管理模式”,推动医疗行业从依赖个体经验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那么,DeepSeek在医疗领域投入应用,未来是否会取代医生的工作?对此,熊玮表示并不担心,他认为,当科技赋能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医生就能更专注于“该不该做”的价值判断,“新技术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让我们更专注做‘医生该做的事’——判断、决策、共情。比如手术过程中需要体现的勇气、智慧、临场判断等等,这些都需要医生的经验和能力,是目前AI技术无法替代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甦 摄影 杨甦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