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开栏词
红河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多元的自然风光,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给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地理、人文的认识,也隐藏着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信息和红色印记。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红河。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与红河州民政局联合推出“地名里的红河”专题,与大家分享红河州的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味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涵。
一份小档案
姓名:可邑小镇【kě yì xiǎo zhèn】
坐标:弥勒市
特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
可邑小镇
可邑
系彝语地名
“可”意为“洼”
“邑”意为“水”
“可邑”意为
有水的洼地
阿细语又称为
“吉祥如意的地方”
可邑小镇
位于弥勒市北部
这里是彝族支系
阿细人的聚集地
有着370多年的历史
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
发祥地
也是阿细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
最盛行的地方
先后荣获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
“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
“民族团结示范村”等
荣誉称号
可邑小镇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风情独具一格
作为弥勒阿细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可邑小镇集喀斯特地貌风光
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
拥有密枝仙境、虎啸山林
可邑古村等多个景点
今天
和小编一起
“云”游可邑
一起领略可邑秀美的自然风光
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出发!
从弥勒市区出发约20公里
到达可邑小镇寨门
气势恢宏的寨门之下
大三弦弹起欢快的节奏
在热情好客的阿细人的
歌舞之中
饮一杯迎宾酒
跨过火盆,进入景区
到达密枝仙境景点
漫步其间
密枝栈道蜿蜒曲折
向密林深处延伸而去
栈道两侧绿树成荫
天气晴朗时
阳光透过树隙
一缕缕倾泻而下
耳边是清脆的鸟鸣
微风中满是自然的气息
深吸一口
清新“氧吧”让人如临仙境
往上走
相思树诉说着
离人的缱绻情愫
蟒蛇路弥漫着
神秘与探险的气息
沿途的墙绘壁画
将彝族阿细人的古老故事
娓娓道来
继续前行
一座相思桥
横跨于幽静溪流之上
从空中俯瞰
溪流清澈如镜
两岸的密林中
山间小屋冒出红色的屋顶
红屋、绿林、蓝湖
相互交织
勾勒出一个魔法的世界
沿桥前行
走至呼啸山崖
山崖之巅
风声呼啸
可邑小镇山顶上
矗立着一尊气势恢宏的
石虎雕像
它傲然挺立
宛如一位守护者
庇护着脚下这方水土的
太平安宁
它是彝族先民眼中
吉祥与幸福的化身
站在山峰之巅
俯瞰脚下的可邑小镇
古朴的村落与连绵的山峦
相偎相依
置身此处
静听历史的回响
下山
进入可邑古村
房屋依山而建
黑瓦黄墙
错落有致
展示彝族阿细文化的
墙画随处可见
墙绘上的织布、耕地、歌唱
每一个动作都是
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常引得游客驻足欣赏
穿梭在古村落中
走进可邑村落里的传习馆
手工艺人正在做竹编
以手中柔韧的竹条为笔
编织着一幅幅
细腻而生动的图卷
绣娘在一旁展示着
针尖上的艺术
色彩斑斓的丝线
在灵巧的指间跳跃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便
跃然眼前
行至彝家食府广场
场上人声鼎沸
村民们身着阿细盛装
欢聚一堂
跳起了传统的彝族舞蹈
阿细跳月
找到村里
拿着树叶吹奏的阿奶
和她学一学
“木叶传情”
走了一天
心情愉悦
但肚子开始“抗议”
呼朋唤友开启一场
美食盛宴
地道的彝族阿细美食
彝家羊汤宴
彝家八大碗
一一上桌
喝一碗鲜美的羊汤
尝一口地道的菜肴
味蕾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喧嚣过后
随着夜幕降临
隐于古村落的民宿
在黑夜中露出暖黄的灯光
躺在床上
透过窗户欣赏庭院美丽的夜景
耳边偶尔传来的几声
狗吠和虫鸣
共同谱写了一首宁静的夜曲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来可邑
去一趟“仙境”
走一走相思桥
感受一番虎啸山林的气势
看舞听乐
品品彝家风味
当夜幕降临
再来一场篝火狂欢
欢歌打跳尽情撒欢
尽享可邑彝家风情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总编/杨锐责编/张云龙值班编辑/孔德云编排/任泉宇
下载弥勒头条客户端
获取更多资讯
弥勒融媒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