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刹住“神童”背后的“拼爹”风
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对其主办的软件能力认定(CSP-J/S)作出年龄限定,12周岁以下儿童将不得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规则同此。无独有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也于近日发布新规,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
正如有网友留言,限制年龄才更“合乎常理”。无论是信息学,还是创新赛,都有相当门槛,即便青少年组别也很考验积累。长期以来,小小年纪拼证书、卷奥赛的现象普遍存在。虽说不排除确有“天才”“偏才”存在,但从过往案例看,揠苗助长、兑水掺料的情况更多。在各类科创比赛中,有的小学生论文让硕博生都自愧不如,也有娃娃的研究成果俨然出自专业实验室,“神童”背后往往涌动着一股“拼爹”歪风。一系列新规不仅维护了比赛秩序,更传递出摒弃功利的教育观念。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再强调竞赛结果不得作为入学依据和加分项目,同时对各类违规“黑竞赛”进行了严厉查处。但从现实来看,传统学科上抢跑的少了,编程、乐高、人工智能等又成了新赛道。很多家长笃信,“冠军拿得越早越好,简历要从3岁填起”,只要前期“鸡”得够猛,就一定能为孩子打造成功未来。与此同时,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机构也在不停渲染焦虑,特别是定制参赛项目、代做参赛作品等“升级服务”,对一些家长的诱惑可想而知。于是,不少孩子奔波于各种选拔比赛之间,背负了远超年龄的身心压力,而是否真能得到启发、学到知识却得打个问号。
世间万物皆有成长规律,孩子亦是如此。低龄孩子绝大多数处在基础启蒙阶段,他们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特别是在新兴科技领域,兴趣与天赋难能可贵,更需要因材施教、耐心浇灌,而非纯粹受焦虑支配盲目跟风。家长们理当克制攀比心态,别让无效内卷磨灭孩子心中的热爱。当然,解开家长的“心病”必须切除病灶。比如,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发布此次“年龄限定”时也提到,部分中学将小学生的CSP-J/S成绩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如何彻底铲除升学择校的“潜规则”?怎样建立更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种种问题亟待拿出更多可行之法。
生命自有其蓬勃之路。“为之计深远”不仅在于几个证书,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创新的勇气,对孩子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合理“禁赛”是个好开始,也期待这能带动更多认证、比赛回归初衷。(关末)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