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墨英
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招远县第一个抗日武装“招远县抗日独立大队”的队长;他带动家族13人参加了八路军,兄妹8人都加入了共产党,并引导家乡一批青年人走上革命道路;他智勇双全,不仅组织了20多次抗日武装斗争,还在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中将司令身边策反多名人员加入共产党;他视死如归,被国民党残酷地活埋于青岛太平角。他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青岛的级别最高的地下党员、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特派员王一民烈士。
王一民像
少年立志为社稷
王一民(1919-1947),原名王福寿,曾用名王振环、王振寰,山东省招远县徐家疃村人,父亲亦农亦商,做酒生意,有码头有矿山,盖了30多间房子,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家境殷实的人家。王一民家中有兄弟姊妹8人,他排行老六。开明的父母把他们全都送去学堂读书,让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王一民最聪慧,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最喜欢国文和历史,对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崇拜有加,在自制的小本子上抄满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名言名句,期望能像他们一样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位于山东省招远市的王一民故居
12岁上高等小学时,国文老师出了一道《立志》的作文题,胸怀大志的王一民奋笔写道:“苟安于家庭小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乃庸人之趣;而效力于国家社稷,解民倒悬,方为男儿之志。”字里行间体现了其远大的抱负。
1933 年,王一民考入招远县立初级中学,在学校里结识了一批爱国师生,并从进步书籍中汲取到革命思想。1936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省立益都(今青州市)师范学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关心国家大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一民的爱国情怀空前高涨,认为保家卫国的时刻到了。这年冬天,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到寿光投奔由共产党员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拿起枪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组建队伍打鬼子
1938 年初,王一民回到招远老家,走村串户动员说服乡邻亲友参加抗日队伍,还利用赶集、赶庙会等一切时机进行宣传动员。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建起了一支百余人的招远县抗日独立大队,并任大队长,这支队伍成为招远县最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
当年9月底,中共招远县委派王一民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领导的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政治班学习。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3月学习结业后,他被任命为招远县委委员,并担任了重建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六大队政委。
自从日军 1939 年春侵占掖县(今莱州市)、招远、黄县(今龙口市)以后,日伪气焰十分嚣张,运送军火的汽车经常肆无忌惮地行驶在烟潍公路上,沿途在田间劳作的无辜百姓还会成为他们练习瞄准射击的“靶子”,抗日军民恨得咬牙切齿。
1939 年秋,王一民决定打击日伪军的汽车,首次战斗选择在官道村。他们在公路上埋地雷,当日军3 辆运输车开过来的时候,第一辆汽车压响了地雷被炸翻,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抗日战士迅速出击,将日伪的运输车全部炸毁,击毙日伪军3人,活捉12人,还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官道村伏击战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0年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对抗日活动领导的指示精神,招远县划分为招远、招北两个县,王一民参与了筹建招北县级机关。1941年1月1日,他担任中共招北县委委员兼县大队政委,是年秋,又担任县武工队队长。
迟浩田手抄王一民名句
1941年 ,日军疯狂地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抗战处于极其艰苦的阶段。对此,有的同志提出要隐蔽起来,王一民认为越是艰苦的时候,人民越需要我们,我们越不能消极等待,应该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捕捉有利战机,主动出击。他带领的武工队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时而穿插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时而直捣敌人的心脏:在曲马沟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山本小队长,打伤伪军 20 余人,烧毁敌人汽车 5 辆;在台上村附近的伏击战中,消灭了1个营的伪军“扫荡”队;这年夏天,他带领武工队连续铲除了3个区的伪政权,消灭了9个乡的伪办事处,使日伪人员心惊胆战,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招远盛产黄金,日军侵占掖县、招远、黄县,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夺黄金。山东作为抗日前线和革命老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承担了筹措黄金运往延安的重要任务。
1942 年初,王一民担任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青年二营营长,该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兵充实到第五旅各主力团、配合县区地方部队开展对敌斗争、保护地方政府和群众。
在胶东军区的统一指挥下,王一民多次带领青年二营配合兄弟部队打埋伏、搞伏击,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斗争,先后在龙招公路、烟潍公路沿线进行了槐树庄、黄山馆、小李家、山东王家、道头于家、马埠陈家等大小战斗20余次,与侵占招远城的日军展开了一场场保卫黄金的殊死战斗,缴获了大量富矿石、金精矿和军需、生产物资。
在对敌斗争中,王一民很讲究原则性和灵活性,除对那些死心塌地的汉奸实行坚决地镇压外,对那些摇摆不定的敌伪人员善于做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站到人民的立场上来。他发现国民党杂牌军焦慎卿部的手枪队队长李春成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就利用各种机会启发他,鼓励他掉转枪口为人民而战。不久,李春成就持枪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对王一民的抗日行为,敌人进行了多次报复。官道村战斗的第二天,敌人开进徐家疃村,搜不到王一民,就把他家的8间房子烧毁。
1942 年,为了破坏敌人修烟潍公路的计划,王一民带领部队袭击了日伪军的采石场。敌人恼羞成怒,把他的两个妹妹抓去当人质,扬言只要不破坏修路就放人,否则交县城处理。消息传来,战友们十分气愤。对于大家的各种意见,王一民冷静分析后,派人把炮楼里伪军头目的家属监管起来,与敌人周旋,迫使敌人让步,放回了他的两个妹妹。
王一民倾全家所有,购买枪支弹药支援抗日队伍,全家族 20多人中,有 13 人参加了八路军,兄妹 8 人先后光荣入党。他的家里专门腾出几间房屋作为八路军住宿、开会或养伤使用,还专门挖了地道,方便隐蔽和撤离。即使遭到敌人多次迫害,父兄、姐妹多次被捕,也没能改变王一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反而更加激励他在保卫抗日根据地、铲除伪政权、锄奸除霸的斗争中勇挑重担。
积极策反伪军官
王一民既善于指挥打仗,又精于做统战工作。1942 年秋,胶东军区决定派王一民打入盘踞在平度城的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内部,掌握情报,进行策反工作。该集团军原是东北部队,官兵多是东北人,中将司令官王铁相曾是张学良麾下的一名军官,后被日本人利用,当了伪司令。
王一民化名王振寰,首先通过关系设法争取、策反了集团军医院院长兼军医处处长湛寿春。湛寿春经常给王铁相看病,在王铁相面前有一定影响力,他有民族气节,王一民与他第一次见面就谈得很投机。后来湛寿春在回忆王一民的文章中写道:“他年轻英俊,文质彬彬,是个学者的派头;与我年岁差不多,左眉角上有个伤疤,说话很有礼貌。”不久,他们做通了王铁相的工作,由胶东军区一名高级干部与王铁相见面,达成了各不相侵、互通情况的意向。
由于日寇的封锁,根据地药品和军用物资奇缺,王一民在湛寿春的帮助下多次进入青岛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和军用物资,再送到胶东根据地。为了运送安全,王一民在平度城西关建立了一个联络站,在购买的物品封条上均写上运往“平度第八集团军军医院”,物品到达平度城后再通过联络站运往胶东军区。通过湛寿春,王一民又策反了该集团军军械处郝处长,使伪军的枪支弹药多次被秘密地运往胶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春,王一民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大股伪军工作团团长,1944年底兼任胶东区党委武装部副部长。这期间,经王一民介绍,湛寿春加入了共产党。在王一民领导下,湛寿春又先后将王铁相的随从副官李林家、狙击队队长张文卿、参谋长于静波发展为共产党员,通过他们进一步影响王铁相。他们还做通了平度监狱长吴焕文的工作,释放了被关押的我方人员。
抗战胜利后,王铁相被蒋介石以“如果投靠国军,就委任你为第九军中将军长”的许诺所诱惑,拒绝向我军投降。在 1945年 9月的平度战役中,他被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领导的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第五师十三团活捉。
壮烈牺牲太平角
1945年5月,王一民以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特派员身份前往青岛,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的直接指挥下开辟青岛的地下工作。
早在年初,胶东军区就在青岛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负责人是王一民的大哥王子耀。王子耀与王一民同年入党,是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的一名情报员。王一民到青岛后,同王子耀一起,与敌人巧妙周旋,多次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将物资和情报送出青岛。
日本投降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抢先在青岛登陆,替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港城市,青岛由此陷入美蒋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之下。当时青岛的社会秩序混乱,货币贬值,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王一民根据上级指示,在青岛着重培养人员、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斗争。他先后培养发展了多名骨干人员打入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获取情报;还培养了众多为党工作的同志,配合地下斗争;并将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领导了“福顺德”银行职工罢工并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公布《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甄审办法》,引起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强烈反对。在反甄审运动中,青岛文德女中教员费筱芝被国民党杀害,震惊全国。王一民亲自编写和散发宣传材料,鼓舞广大师生的革命斗志。
王一民在青岛开展地下工作面临着很大风险。当时白色恐怖下的青岛,不仅有国民党的反动军队、警察、特务,还有大批胶东地区的汉奸、特务、恶霸、地主、地痞流氓,特别是招远县“流亡县政府”收罗的那些残渣余孽,有不少认识王一民的,一旦被他们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有一天,在胶东区委统战部工作的滕玉斌在街上遇到王一民,滕大吃一惊,悄悄说:“你不该来,许多流亡政权的人都在这里,太危险了。”王一民坦然地说:“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了。这次来我是有准备的,要革命就不怕赴汤蹈火。”说完就快速离开了。
有的同志建议报请组织考虑派人替换时,他泰然处之,说:“我何尝不知这里的环境复杂险恶,但是要革命就不能怕冒风险,既然革命需要,就不能畏首畏尾。作为一个革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产生半点动摇。”
在青岛工作的1年多时间里,王一民积极培养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他组建的地下情报网为胶东军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有力配合了山东解放区的军事斗争。
1946年7月的一天,王一民外出时,不幸被国民党特务认出。在被捕的危急时刻,王一民迅速将身上唯一能够暴露身份的“居住证”吃到肚子里。面对敌人的审讯,他从容不迫,未露丝毫破绽。敌人不断提审他,并施以酷刑。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苦痛及折磨,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
王一民被捕后,被关押在先后挂过“汪公馆”“陆公馆”牌子的金口3路5号秘密监狱里。在狱中,他想方设法买通狱警传送纸条,鼓励监狱外的同志站稳立场、坚定信心、继续斗争。同时,组织上虽多方营救他,但都没能成功。
1947年4月22日深夜,穷凶极恶的敌人把王一民秘密拉到青岛太平角活埋。面对死亡,他义无反顾,从容不迫。被感化的监狱守卫李树森后来说:“王福寿临行前,不仅面不改色,视死如归,还要工具自己动手挖坑,高呼‘共产党万岁’,然后英勇就义。”特务、刽子手也不得不称“王福寿是共产党的一条硬汉子”。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角的纪念王一民烈士石碑
在王一民短暂的28年人生中,革命生涯占了10年。在这10年中,他为胶东革命事业、为山东全境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83年6月15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隆重悼念会,沉痛悼念这位牺牲时年仅28岁的革命先烈,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丰碑区矗立着刻有王一民名言的石碑,纪念馆内展出着王一民烈士的事迹。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刻有王一民名句的石碑
2014 年,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今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出版了《王一民烈士专集》。
王一民革命烈士证明书
作者 张墨英:青岛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
图文来源:山东省政协《春秋》2024年第3期
青岛华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