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是上海各运动队蓄力备战的关键期。日复一日,运动队的大运动量训练需要科学细致的科研做保障,而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体科所”)就是运动员们的“守护神”之一。年复一年,日常训练及赛前赛后的评估支持与科研任务愈发艰巨,这个冬天,上海体科所忙碌而充实。

流感肆虐

科研保障更加精细化

在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二中心主任张鹏看来,前段时间流感比较严重,而运动队的营养品能用的不多,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中心通过营养科研人员,结合血液生化测试,为队员提供最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方案,加强对他们身体状况、身体机能的监控,比如白细胞指标等,一旦免疫力有所下降就及时提醒。所以这段时间,我们的科研人员下队次数更多、更勤了。”



除此之外,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一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陈贞祥表示,“针对冬天的特殊天气,传染病比较多,我们一个是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保证运动员进来之后的安全,包括我们工作人员自身的防范。”而对于运动员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他说道,“冬训期间我们也反复提醒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保暖、防寒的措施,以及房间和寝室的定期消毒等。如果有运动员感染之后,我们建议让他先隔离康复,避免在队内大面积扩散。”



运动员训练结束后的恢复和康复,容不得马虎,细节方面都要注意,比如水疗池水温的控制。陈贞祥说:“我们会根据运动队的训练计划,控制得更加合适一些,比平常适当加温1度左右,包括每天要精细消毒等。”

针对性举措

助力运动员取得佳绩

在科研方面,竞技体育研究一中心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项目,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的水上项目团队,利用低氧实验室的低氧系统,开展皮划艇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在低氧环境下的有氧恢复,帮助他们提高有氧能力和疲劳的恢复,这是一个亮点;游泳队长距离组在冬训初期上高原,我们都是全程跟队,回来后还要进行综合性评估,具体分析高原训练的效果如何。”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一中心主任、研究员檀志宗表示,“像女足项目对抗性比较强,我们主要开展的是冬训期间运动伤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尤其对于重点运动员,有针对性非常强的康复治疗。当他们康复后重新归队,也要给教练员评估建议;排球团队,针对比赛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比如关键局、关键分的把握,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心理方面,尤其在日常训练上,更有效地提高和强化队员的能力。”



通过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二中心助理研究员谈晨皓、曹国欢、储羽丹等的介绍,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科研中心想了不少办法。“我们把特殊环境的训练房引入不同项目,包括射箭、现代五项、自行车等项目。比如射箭备战,着力解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何加强运动员动作的稳定性;羽毛球项目,提高在高强度比赛中完成关键分的能力等。”

去年11月,在云南呈贡举行的现代五项全国锦标赛,海拔有2000米左右,这是一个挑战。队伍出征之前的三周,每周会在低氧房训练三次,海拔设计和云南差不多。“比赛结束后队员反映,明显要比其他省市的选手更加适应。通过赛前低氧适应方案,最后拿下两块金牌。可以说我们的特殊环境实验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是最领先的。”



在上海体科所助理研究员何俊良看来,如何更好地打破训、科、医之间的壁垒,对他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比如跳远项目,有教练员反映,队员比较常见的是起跳时踩板不准问题。踏板这个技术环节非常重要,但容易犯规,需要更加精准的技术表现。现在我们尝试利用佩戴眼动仪进行助跑训练,进行视觉的精准分析,反复调整运动员的起跑、速度、步点等,给教练员更好的训练对策,相信会对运动员会有很大帮助。当然,这只是我们为运动队提高成绩保驾护航的一个方面。”



除了身体方面,更加注重“心理健康”,也是科研团队的创新举措之一。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二中心副主任王金昊透露:“从2024年开始,我们增加了运动员心理状态评估调控,加强他们与教练、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步建立了运动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相关档案,这方面对提高训练质量也很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