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博主“啊狼和瑞亚”将自己的乌克兰丈母娘接到了中国,原本是为了缓解媳妇的乡愁,也让丈母娘体验一下中国的年味,可中间却出现了“插曲”。

说起来也奇怪,丈母娘是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品尝中餐,可她却没有任何不适应,每天坐下就是“湖吃海吃”,而且特别喜欢吃海鲜。

这几天,他们恰巧出来吃席,丈母娘又是对着海鲜一顿“狂搂”,可晚上回到家后立马开始上吐下泻,持续到深夜,影响了一家人的睡眠。

最后还是在“啊狼和瑞亚”夫妻俩的极力劝说下,丈母娘才同意去医院,没想到这次的就医经历反而让丈母娘“两眼放光”,仅仅半小时就能看完病开好药,直呼:“和国外的医疗系统比起来,这里简直是天堂!”



因为一个“海螺”改变了丈母娘的三观

温州作为沿海城市,酒席上少不了丰富的海鲜大餐,那些鲜美肥嫩的刺身、大块的龙虾肉,以及令人垂涎的炖鱼,一道道美味佳肴轮番上阵。

每次上桌,丈母娘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将新菜肴一个个往嘴里送。



她不只是普通地吃,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尝鲜,热情而大胆,显示出一种对生活延展无尽可能的兴趣。

就连一些“疑难菜品”,比如多数外国人难以接受的皮蛋,丈母娘也一口吃下,还乐呵呵地跟女儿分享:“这东西竟然这么有层次感,味道奇妙极了!”

女儿瑞娅看到母亲这样的表现,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丈母娘虽然第一次来中国,但适应能力可真让人刮目相看。



可这股干劲似乎有点过头,几场酒席下来,丈母娘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品尝,她开始有点“肆无忌惮”。

而且丈母娘也不注意吃相,丝毫不避讳,用牙签扎起整个海螺肉就往嘴里塞,旁若无人地吃得津津有味。

还没吃完,她就掏出手机对着海螺拍了几张照片,随手发到社交平台,大有自己疯狂“解锁”中国美食的骄傲。



然而,吃完饭回家不过几个小时,丈母娘开始觉得肚子隐隐作痛,紧接着便是急性上吐下泻,一波一波地折腾得不成样子。

大家以为坚持一下可能会缓解,结果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女婿啊狼连忙建议去医院,但丈母娘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甚至有些态度强硬。



丈母娘并非不明情况的倔脾气,而是有自己的悲惨经验。

“看病?”她靠在椅子上艰难地喘息,“我才不去,一去医院就得考虑到底会花多少钱,很多时候,医生只是开点止疼药,然后就把你打发走了。”

此时她又补充说,在欧洲,去一趟医院不仅时间长、费用高,而且病痛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甚至连普通的检测都要等数天或数周。



丈母娘一边叹气,一边摇头,说宁可就这么熬着,如果实在撑不过,就随它去了:“至少不用白花钱,还受气。”

这番话让一家人五味杂陈,觉得好笑之余也感到心疼。

可问题摆在眼前,上吐下泻可不是小事,“啊狼和瑞娅”再三劝说,几乎是“绑架式”地把丈母娘送上车,直奔附近的医院。







到达医院后,挂急诊的队伍不少,医生有条不紊地安排接诊。

丈母娘显然没想到,自己一进医院几乎是被直接接诊。

医生耐心询问情况,仔细记录病史,并迅速决定先安排抽血化验。



丈母娘的脸煞白,明显透露出不少紧张情绪。她偷偷对瑞娅说,自己最怕打针,这种时候还忍不住反胃,显得狼狈不堪。

丈母娘绝对想不到,仅仅在她从抽血台到上洗手间的功夫,验血结果已经出来了!

医生查看化验单后,对丈母娘的病因做了详细解释,还附带了一份完整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啊狼拎着一兜子药过来,那堆小药袋在丈母娘眼里像是巨大灾难,她震惊到瞪大眼睛:“天呐,医生这是觉得我快不行了?得吃这么多药?”

丈母娘的这些反应并非没有原因,在国外工作机制的影响下,她早就习惯了“疼痛药+自求多福”的医疗方式。

这次的中国医疗体验颠覆了她的三观,也让她由衷升起一种对中国医生的钦佩。



她边感叹边认真分析,自己以前狭隘的认知根本不足以描绘真正的医疗开发程度。

在她的乌克兰老家,这样的病或许要持续折腾好几天才能真正痊愈,但在中国,

她坐在医院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但诊断出问题,还配上了药,身体逐渐恢复了力气。



正当丈母娘服下药物在医院长椅上小憩时,她抿了一口药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笑容:“这药居然是甜的!”

她坦言说,在乌克兰这样的时候,没人照看她,即使生病,多半还要自己独自面对。“跟女儿和女婿在一起,真的要幸运得多。”

丈母娘这情感的流露,让瑞娅当场鼻子一酸,把母亲抱得更紧了。



病情大有好转之际,啊狼还特意问丈母娘要不要再挂个水巩固一下,丈母娘却摆了摆手,表示已经舒服多了,只想赶紧回家好好躺一躺。

回家路上,她细数自己这次在中国的医疗经历,从一开始对医院的恐惧与抗拒,到逐渐被惊人的效率、温暖的服务态度和系统流程化的高效诊断打动。

她反复和啊狼、瑞娅道谢,甚至还感叹了一句:“中国的医院,真是天堂一样的地方。”这句话,让一向幽默的啊狼忍不住哈哈大笑:“‘天堂’可都不收你诊费。”



这也正体现了中外医疗系统的差异,也展现了我们的医疗成熟体系,而这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便利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处,特别是便捷支付系统。

在中国,靠手机就可以周游天下

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初次到中国旅行,却因支付方式的便利彻底“颠覆三观”。

他发现,无论是在街头小摊买煎饼,还是在高档餐厅用餐,甚至支付5元的早餐米粉,统统只需要掏出手机扫一扫,整个消费过程简单快捷,几乎不需要现金和银行卡。



习惯了巴黎繁琐的刷卡和支付现金的繁琐流程之后,他感到既惊讶又羡慕。

尤其是来到一个无人的共享自行车站,他仅用支付宝扫码解锁,立刻骑车走人—无需押金,无需填任何表格,让他叹为观止。





回到法国后,他感慨道:“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法国,很多地方还在坚持现金交易,办一张信用卡却像是在填古代文书。”

对比之下,他不仅体验到科技的便利,更看到了中国数字化生活的深层次影响。



信息来源:
——“啊狼与瑞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